孫先生的家位於一個幽靜的湖邊,小區裏停滿了私家車。和中國的小區不同,整個小區沒有圍牆,一樓基本上都空了出來,既可以避雨,又能讓樓上的居民,尤其是兒童在“風雨交加”的天氣裏進行簡單的戶外活動;住宅樓邊是個標準的足球場,人們可以隨時在此進行鍛煉。
孫先生家住的房子麵積超過了100平方米,臥室共有三個,廚房十分寬敞。不過主人介紹說他們很少在家做飯,因為樓下的小販中心裏隨時能買到既便宜又可口的飯菜。
我問起為何把一樓空出來,孫先生回答說新加坡是個多雨的地方,一樓因為有些潮濕而不大受人歡迎,所以政府幹脆就把一樓空了出來,空出來的位置有兩個用途:馬來人家習慣於在此辦喜事,而有親人去世的華人家庭則在此辦白事。
孫先生介紹,他家這個麵積140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是花了近40萬新元購買的,雖然是建造於20世紀80年代的住宅,但因為政府每年都對建築進行外牆粉刷等必要的維護,所以大樓看起來還像新的一樣。當我再詢問什麼樣的家庭才有資格購買經濟適用房時,孫先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他說幾乎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有資格購買。
按照新加坡政府的規定,年收入在八萬新元(相當於48萬人民幣)以內的家庭都有資格購買。由於當地的貧富差距並不十分巨大,即便是所謂的白領階層,基本上也被涵蓋在這個範圍之內了,所以除非你想住進所謂的豪華住宅,一般的家庭幾乎都有資格購買。不過,據說新加坡政府也正逐漸開始重視“夾心階層”的存在:這類人的家庭年收入剛剛超過八萬,而從市場上購買昂貴的住宅仍然感覺吃力(據說從今年起將調整購買人的資格,年收入十萬以內的家庭都可以申請購買這種經適房了)。
好像中國的“夾心階層”也麵臨著類似這樣的尷尬而無奈吧?
高樓的背後
新加坡,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國家。在中國人印象中,這個美麗的島國似乎除了摩天大廈就是摩天大廈,更有許多人誤以為,所謂現代化的城市就應該隻有高聳入雲的鋼筋水泥建築而容不得那些落伍的東西,老舊的街區、低矮的建築乃至於雜亂的鋪麵,都不可能在這裏出現。
其實,新加坡那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群背後一樣有樸素的建築。當地CBD的核心區就有一個外表破舊的“老巴刹”①,裏麵更是一片嘈雜,但因為其曆史悠久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精心保護,更因為鮮活的南洋特色而成為了旅遊者必到的景點。每到飯點,這個摩天大樓下的老市場都是人頭攢動,味美價廉的大眾小吃吸引了包括CBD白領以及眾多遊客在內的大量食客。
古老的建築就是一個城市的年輪,人們可以從建築的年代與風格上讀出這個城市的文明發展過程。對於一個富裕的或者尚不富裕的國家或地區,拆除一片老舊的街區何其容易,而能夠完好地保留曆史的遺存才是一件更艱難也更了不起的事情。
記得小學時曾被灌輸過這樣的幻想:等將來現代化了,人人都要住在一百多層的高樓大廈裏。然而,在已經現代化了的國家我們卻依然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可見當初的幻想是多麼的不切實際。
仔細想來,一個發展了乃至發達了的社會中,如果人們能夠以原來的工作量換取更多一些的勞動報酬,這本身才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生活於社會底層的人,如果他們的競爭者減少了,對整個社會乃至於對他們本身而言其實就是一種發展。就譬如說在路邊拾荒的老婦人,少了一個同行就意味著她的競爭會減少幾分而相應的收入也會增加幾分;還有街邊貌似淩亂的日雜商店,擠在街角的小鋪麵裏經營或許比讓商家搬進現代化的高級大廈裏更能創造利潤。
仔細想來,高樓下麵的老舊街區並沒有什麼不好,他們的存在絲毫沒有影響我對新加坡這個國家的看法。打個不十分恰當的比喻,我並沒有因為上海的摩天大廈比這裏宏偉而得出上海人比新加坡人更富裕的結論,我也不會因為看到低矮的住宅而認為自己就比這裏的主人更幸福。
其實本文中的圖片並非拍攝於所謂偏遠的郊區。開句玩笑話,新加坡這個國家恐怕小得連郊區的概念都沒有呢。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我始終帶著這樣一個疑問,就是這裏究竟有沒有舊城改造這一說?亦或這隻是我們獨有的概念?
中國有句俗語叫“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與關注城市外觀相比,關注菜籃子、錢袋子似乎更為重要些。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很多城市裏,比這要現代得多也高檔得多的次新建築都因為不夠檔次而被無情地拆掉了:從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無錫第一人民醫院到去年北京王府井的台灣飯店……這些大手筆的城市改造不啻為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