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官報的內容、形式僵化,官報的公信力不高,所記無非朝廷政事設施、號令、賞罰、書詔、章表、辭見、朝謝、差除、戰報、刑罰等事項;最後,通過嚴刑峻法打擊違規者,保持報禁的高壓態勢。
千年官報傳統體現在從唐至清的媒介管理製度中。
可以看出,這種官報傳統一開始就將報紙置於政治權力的統治之下。這對於政治統一及文化統一固然有益。正如戈公振先生所認為的,邸報始於唐代,中國文化的統一有賴於邸報。“報紙在政治上之地位,亦由是確立矣。”但正是這種傳統,阻礙了我國報紙向現代化的轉型。戈公振說:“我國之有官報,在世界上為最早,何以獨不發達。其故蓋西人之官報乃與民閱,而我國之官報乃與官閱也。‘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乃儒家執政之秘訣;階級上下之隔閡,不期然而養成。故官報從政治上言之,固可收行政統一之效;但從文化上言之,可謂毫無影響,其最佳之結果,亦不過視若掌故,如黃顧二氏之所為耳。進一步言之,官報之唯一目的,為遏止人民幹預國政,遂造成人民間一種‘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心理;於是中國之文化,不能不因此而入於黑暗狀態矣。”這種官報傳統一直影響著後世的媒介製度變遷,袁世凱時期的媒介製度是對這種邸報製度的恢複,蔣介石的黨國媒介體製中也有這種傳統的影子。清代以後的統治者總是致力於利用這種集權主義的媒體傳統及民眾心理為自己的媒介製度安排提供正當性或將之“合法化”。
(二)小報傳統
縱觀千年間中國報紙的發展,盡管曆朝曆代對官報以外的民間報業活動都是嚴厲管製,堅決打擊的,但小報卻不絕如縷,一直在夾縫中生存下來。小報的生存狀況就如今天的“非法刊物”一樣,有市場,屢打不絕,官府很難取締。小報是中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非官方報紙。和邸報一樣,小報並沒有報頭和固定的名稱。流行在社會上的小報,也非出於一家一人之手。小報是當時人對這種類型的民辦報紙的習慣稱呼。小報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方漢奇先生認為它很可能在宋太宗初年都進奏院成立以後就已經出現了,小報是以有關部門統一編發的封建官報相對的民間報紙的麵目出現的。在宋代,小報當時被人隱稱為“新聞”,正是小報,把報紙與新聞聯係在了一起。宋人趙升《朝野類要》一書中有以下一段記載:“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私衷小報,率有泄漏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方漢奇先生將小報的有關情況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小報是一種以刊載新聞和時事政治材料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報紙。始自都下,傳布四方。沒有固定的報頭和固定的名稱。
第二,小報始於北宋,盛行於南宋。徽宗時期以後才逐漸地實行專業化,社會上開始有一批人專以探報此事為主,以小報的名義傳播街市,並因此獲利。
第三,小報的發行人是邸吏(進奏官)、使臣(地方各軍州郡臨時派駐首都承受文字的官員)、在省寺監司等政府機關工作的中下級官員、“書肆之家”和被當局誣稱為“不逞之徒”、“無圖之輩”和“奸佞小人”之類的人。授受小報發行者委托,在各處訪錄朝廷政事活動消息的有“內探”、“省探”、“衙探”等“諸路探劄人”。
第四,小報的內容主要是“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罷去,某人遷除”等之類的任免消息;皇帝的諭旨詔令;“朝廷大臣之奏議,台諫之章疏,內外之封事”等之類的時事性政治材料。和官報比較起來,小報的內容有兩個特點:一是小報的信息比較靈通,新聞的時效性較強。當時人說它“以先得者為功”;“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時謄播”;“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傳播。”二是小報所發表的大多是封建政府所沒有公開的“朝廷機事”,其中,“或是朝報未報之事”,“或是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
第五,小報有手寫的,也有印刷的。文獻中有不少關於小報“印賣都市”,“鏤板鬻賣,流布於外”,“京城印行,沿街叫賣”和當局查拿“造意雕賣之人”的記載。大抵進奏官、使臣等所發小報,以謄寫為多,其餘的則以印刷為多。謄寫的小報篇幅較小,以傳報簡單的除改消息為主;印刷的小報篇幅較長,以刊載字數較多的書詔章奏和文件為主。兩類小報並存一時。
第六,小報的讀者麵很廣。有省寺監司之類的京朝官,也有散處諸路州郡的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皇室成員和社會上關心朝政的人,也有不少是小報的熱心讀者。
可見,小報是一種從11世紀初葉起就風行於社會的非官方報紙。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文件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消息的需求。宋人將“小報”和“新聞”聯係到一起足以說明“小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紙,而官方壟斷的邸報卻並非具有新聞紙的價值與功能,這樣,在“媒介效率”上,小報肯定高於邸報,從製度演化理論來看,高效率製度安排與低效率製度安排如果同時存在,低效率製度安排會受到競爭的挑戰,麵臨“製度解體”的危險。因而,對小報不計成本地嚴厲查禁便成了曆代統治者的“博弈策略”。實際上,為了實現統治者的政治利益最大化,曆代統治者寧可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去查禁小報,也不願對邸報這樣一種沒有製度效率的媒介製度進行任何改革。當然,要禁止一種高效率的製度而維持一種無效率的製度,總會顯得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