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床寬90厘米,雙人床寬150厘米,長為180至190厘米,這長度對大多數人合適,但對少數身高185厘米以上者就不夠了。合適長度應該是身高加上15厘米,這樣才能放下枕頭並使兩腿伸展開。人仰臥時,雙手中指在頭後相觸,兩胳膊離床邊至少應有5厘米以上,床的寬度才筧合適,床寬最好是100厘米。
現在越高檔的床就越軟,彈簧床、海綿墊、羽絨墊等。是不是越軟越好呢?有些老年人為什麼就睡不慣軟床呢?
從睡眠成分來分析,是不難解釋這些疑問的。人入睡不久就進入了睡眠的第三、四階段,此時最好任何幹擾都沒有,但如果床太硬,硌得人發疼就容易醒來,所以適當的柔軟和彈性是需要的。深睡眠之後,緊接著是快動眼睡眠肌肉極度鬆弛,幾乎是癱軟在床上,關節韌帶也完全放鬆,如果床太軟使韌帶變形,醒後會覺得腰酸腿疼。年輕人韌帶彈性大,很快恢複,老年人則不同,腰疼使人易醒,醒後又難睡著。
所以,年輕人多喜歡彈性大而柔軟的床,老年人喜歡稍硬些的床,中年人則取其中。適當硬度而又稍具彈性的床是最理想的。
睡衣與被子
穿睡衣睡覺比較科學,睡衣的作用有兩個,一是吸汗,二是保溫。
健康人睡眠時會出汗,這不僅指盛夏酷暑,春秋季節亦如此。全身除嘴唇之外均可出汗,汗是由汗腺分泌的。出汗分兩類:一類是精神性出汗,當精神緊張或驚恐時分泌增加,手掌和腳心處最為明顯;另一類發汗為身體性發汗,也叫做寢汗,與睡眠狀態密切相關。
人醒後精神性發汗減弱,而身體性發汗占優勢,隨著睡眠的由淺入深,身體性出汗會越來越多。到REM睡眠時,身體性發汗減弱,隨夢境而異,精神性發汗又可能增加。
從吸汗角度考慮,睡衣以棉製品為最好,而綢緞或化纖之類則較差。
睡衣不能太窄太小,以寬大短袖為好,否則裹到身上很難受,也會影響睡眠。
入睡時腹部易著涼,我國不少地區習慣戴兜肚,很有道理。睡衣的前麵做成雙層可起兜肚的作用。
被子以暖、軟、輕為佳。過重使人不舒服,易作噩夢。被裏吸潮性能應該良好,這樣出的汗就容易被吸收。被裏應常洗,被子應常曬,以保持其幹淨、鬆軟和溫暖。有人睡眠不老實,常把被子踢開,半夜凍醒,所以被子不能做得太窄小。
窗和窗簾
有些人睡不好覺恐怕與光、聲音的幹擾有關。看看我們的四周,原先是低矮的房舍、農田、樹林、小河……天一黑四周一片寂靜,曾幾何時,高樓林立,公路縱橫,工地馬達日夜轟鳴,燈光徹夜長明。要想改變周圍這個環境是不大可能的,隻好在自己的鬥室內下功夫了。選用遮光性能好的窗簾來擋光,采用雙層玻璃和厚窗簾來減少噪聲幹擾。
現在的樓房用的是水泥預製板,隔音性能差,樓上或鄰裏間的響動可以清淸楚楚地傳過來,夜裏聽收音機,看電視,放錄相,玩麻將,跳舞,真是一家歡樂幾家愁,這噪聲防不勝防。要想睡個安穩覺,決非一家一戶之事,搞好鄰裏關係十分重要,大家應約法三章,定個規矩。自家人也應該互相關心,如夜裏需光亮時最好使用調光台燈,夜裏起來開暗光以免影響別人,拖鞋最好是軟底的,走路無聲音。
溫度與睡眠
室溫過冷過熱都不好,應使人感到舒適為宜,冬季12至13度夏天22至231度較合適。生活條件好了,有的家庭夏天安上了空調,冷氣不斷,使室溫過低,或者電扇整夜地吹著睡,結果反而出現了特殊的疾病“空調病”、“電扇病”。前者表現為,生理功能失調,肩、頸酸痛,手足麻木等,這是因為室內外溫差太大。這種大的溫差還易使人患感冒,反而更影響睡眠。電扇久吹不停,由於迎風側與背風側溫差大,有時會引起麵神經麻痹,早晨起來變得口眼歪斜了,還可造成嬰兒意外死亡,患心髒病的考人突然死亡等。總之,冷熱要適合,自己設法調整,創造一個好環境。
聲音與睡眠
聲音能將睡眠者吵醒,這是人所共知的。睡眠中對丁-聲音的敏感程度因人而異,有人曾調查過一組健康大學生的聲音喚醒率,發現個體差異很大,從15分貝的耳語聲到100分貝的高音喇叭聲不等。睡眠中對聲音的敏感程度隨年齡而增加。女性一般要比男性敏感。
喚醒率也與睡眠深度有關,睡眠期喚醒率最高,REM睡眠第二期次之,第一期最低。睡眠時的喚醒率與REM睡眠第二期相當,但還要取決於聲音是否與夢境結合,如果外界的聲音被結合到夢境中去,與夢融成一體,便不容易喚醒,而是帶著聲音的感受繼續做夢。有人作過實驗,在受試春進入睡眠時,播放持續的單調聲音,有的受試者當即轉醒,有的則未被喚醒。將後一類受試者叫醒,往往可以問出將聲音納入夢境的情況。例如,一位受試者報告:“我正在填寫表格,聲音響起來了,我拉開抽屈,尋找關閉音響的鑰匙,但總是找不到,聲音一直在響著。”
喚醒率也因對睡眠需要的不同而、異,睡眠一段時間之後,睡眠需要減少,比較容易喚醒。
有時聲音對於睡眠的影響在於它的特別含義,而不一定與聲音的強弱相關。狂風暴雨聲吵不醒的母親很容易被孩子的一聲啼哭喚醒,便是典型的例子。
偶然響過的巨聲與持久存在的較低聲音,究竟哪一種對睡眠的影響更大?對此看法不一,不過多數研究發現,前者更為影響睡眠,有的研究者在受試者睡眠時播放模擬的噴氣飛機噪聲,一次播放20秒鍾,一夜播放九次,聲音的強度為80分貝。結果發現,每次播音都將受試者吵醒了,但為時不長,不超過5分鍾,次晨並不記得夜間曾被吵醒過,但次日完成複雜作業的能力下降。
因此,住在吵鬧的環境裏顯然對睡眠不利,問題是居住時間長了能否逐漸適應。研究表明,可有部分適應,但不能完全適應。有人研究了兩組城市居民,一組位在國際機場附近,一組住在城市安靜區,都已住了6年以上。住在機場附近的居民都自以為已經對噪音產生了適應。但研究結果表明:住在機場附近的人與住在安靜區者相比,每晚平均少睡45分鍾,睡眠時間也要少些。
有的研究者試用消音設備或可使音強降低20分貝的玻璃纖維耳塞來降低音響,可使睡眠改善。還有的研究者發現,空調機或電扇所發生的恒定音響,可以對偶然發生的巨聲起過濾作用,其效果不亞於昂貴的消音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