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有益於健康之睡眠(二)(1 / 3)

單調聲音可以催眠

上床後,聽著鍾表單調的“嘀嗒、嘀嗒”聲,自然而然就睡著了。有人製作了錄音帶,模擬某些單調而無意義的聲音,如雨聲、小河流水聲等。睡前播放,聽著就睡著了。收聽自己喜歡的節目,常常是聽著就睡著了。但收音機一般沒有自動開關,整夜開著太浪費,用錄音機將喜歡的節目錄下來,一遍遍地聽,聽到中途,人就睡著了,放完了錄音機自動關閉。

也可以錄製自己最喜歡的歌曲反複聽,使之形成條件反射,讓自己在享受中進入夢境。

讀書包括看著書本出聲和不出聲地讀兩種,我們主要指不出聲地讀。躺在床上讀書,困了就關燈,立刻就能睡著。讀什麼好呢?最好是與專業有些關係的書,但不能太難,翻閱些報刊時隨心所欲地讀,困了就立刻睡。千萬不要讀那些易使人激動、興奮的書,如偵探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這-類書總吊著人的胃口,悲哀與共,吸引人非讀下去不可,反而會幹擾人的睡眠。

躺著讀書與坐位、立位不同,來自身體的刺激很少、很弱,幾乎主要是靠視覺來維持覺醒,視覺稍有疲勞,立刻就能入睡。

看書易使人入睡的另一原因是,看書時往往不能同時想其他心事,注意力集中在書上,而書的內容又不那麼吸引人,人自然會感到倦怠而隨之入睡。

眾所周知,針灸可以治病,針是用特製的金屬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是把燃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靠近皮膚或放在皮膚上。而電針則是利用電刺激來獲得同樣效應。近來,生物反饋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這種理論原理是:從動物或人體提取某種生物信號,當然這種信號必須是和某種疾病有密切關係的,信號提出後經過加工再重新輸入體內,用以治療這種病。

絕大多數失眠是焦慮不安所致,也就是說主要是精神因素造成的。失眠的特點是難以入睡,無法打斷各種雜念的幹擾,用盡各種辦法都難以使緊張的身心鬆弛下來。如果用一種電子儀器,通過一定的穴位,使刺激頻率像人入睡時的腦電波那樣變化,是否能使人安靜下來很快入睡呢?

最早是前蘇聯有人提出這種想法並製成儀器,隻不過當時儀器粗笨,模擬的腦電亦不太精確,但確實做到了刺激時人不能集中思考、頭發重,刺激20至30分鍾就能入睡。日本德島大學的鬆本教授自1973年開始著手試製這種儀器,直到1986年通過日本厚生省的鑒定,曆時13年,積累了豐富的實驗及臨床資料。

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的醫學專家與中國科學院的工程師合作,吸取前蘇聯和日本同行之所長,自行研製了智能化電針儀,模擬各種腦電信號,在實驗室及臨床所獲經驗的基礎上,研製出理想的電子誘導器。

氣溫、氣壓和日照

動物的種屬不同,適宜於睡眠的最佳環境溫度也不相同。老鼠在30至32度的溫度下睡得最好,貓在22度左右睡得最久。目前還不知道適宜於人類睡眠的最佳溫度究竟是多少,但臥室溫度過高或過低顯然都不利於睡眠。研究發現,室溫在24度以上時,睡眠變淺,睡眠中身體動作增多,醒轉次數增多。REM睡眠時間減少。據報道,在北極地區,當氣溫為0至5度時,隻2似睡眠時間減少到隻有正常的四分之一。據報道,臥室溫度由22度降到17度再降到12度時,夢境變得富於情緒色彩,夢的內容變得比較不愉快。由於在睡眠階段,體溫調節較差,幾乎有點不那麼恒溫了,所以氣溫變化對睡眠的影響較大,由於REM睡眠主要集中在後半夜,所以氣溫變化對前半夜的睡眠影響較小,而對後半夜的睡眠影響較大。

除此之外,氣壓對睡眠也有影響,氣壓較高或較低時,睡眠情況都會發生改變。在南極的研究及在高原地區的研究都表明,在低氣壓及缺氧情況下,容易發生失眠,睡眠消失。北極地帶冬天日照極短,持久的黑夜容易引起失眠,據研究證明這種失眠與羥色胺減少有關,因為內生性5-羥色胺及具有催眠作用的褪黑激素的合成都因漫長的黑夜而受到影響。

藥物對睡眠的影響

睡眠不好帶給人的苦惱程度不亞於軀體疾病,嚴重失眠時不得不求助於催眠藥物。

19世紀之前,失眠者主要使用阿片和酒來達到催眠目的。但阿片連續服用可成癮;長期飲酒易產生耐受性,不得不逐漸增量,最終導致酒精中毒。所以兩者均不能作為催眠藥物。

19世紀末開始使用水合氯醛後,才陸續發明了各種類型的鎮靜催眠藥理想的催眠藥物的條件是:

(1)降低腦幹網狀結構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

(2)降低肌肉緊張度,對身體的新陳代謝無不良影響;快速誘導入眠,睡眠成分與結構應該與生理睡眠相似。

(3)連用也不會產生耐受性、依賴性和毒性。很可惜,能滿足上述條件的催眠藥至今未問世。常用催眠藥物:

(4)巴比妥類藥物:巴比妥類藥物為巴比妥酸的衍生物,按其作用時間可分為長效、中效、短效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