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作為校方和老師,怎樣做才能體現出學生的主人地位呢?
學校要從學生的意願、喜好、特點出發,來進行教育活動;老師要從學生的意願、喜好、特點出發,來進行教學活動。具體來說,學生不喜歡說教式的教育,我們就不要搞說教式的教育;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老師不能滿堂灌,老師就不能滿堂灌;學生不喜歡老師在班級事務中決定一切,我們就要把班級管理權甚至決定權交給學生。因為學校、班級和教室的主人是學生,學校、班級和教室的存在隻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了生長的土地和空間而已。教師來到這片土地和空間裏,隻不過是給學生的生長提供更適合的陽光、空氣、水等生長的條件而已。不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無權決定學生們該如何生長,該生長成什麼樣子。一旦我們想這樣做,那就是在扼殺學生們的“自在生長”,就是沒有把學生們當成主人!因為主人必須要能對自己的“生長”做主!
第二,說學生是主人,還要求學生必須承擔起主人的責任和義務。
那麼,學生作為學校、班級和教室的主人,要承擔起哪些責任和義務呢?
就是要承擔起學生們“自主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具體來說,基本上是兩個方麵。一是學校、教室的衛生環境,學生們有責任和義務愛護好、清潔好,因為這是自己的“家”,自己是這個“家”的主人。當學生們能夠實現充分的“自主管理”的時候,校園裏甚至可以見不到保潔工人。二是班級管理事務(甚至包括一部分非本班事務),學生們有責任和義務自己管理好。比如全國知名的山東杜郎口中學,學生全部住校,宿舍裏卻沒有一個舍務老師,全是自己管理;班級裏的各項事務,不用老師決定,甚至不用老師參與,各種班級管理工作就完成了。
第三,說學生是主人,還應該體現在學校及班級的布置上。要把教室、走廊、校園的空間和牆壁還給學生們,要在這些地方展示學生們自己說的“名言警句”,展示學生們自己創作的“名篇佳作”,讓學生的作品充滿學校室內外的每個角落。
關於“主角”
這說的是課堂中學生的角色定位。
要把一節課看成一部電影或一集電視劇,那麼,學生就是這部電影或電視劇中的主角。既然學生是主角,就要在這四十五分鍾之內,至少有三十五分鍾得是學生來演出(學生們自己動起來、自己學起來)。否則,老師講得多,學生們就是觀眾或聽眾,而不是主角。今後錄課,也要把攝像機放在教室前麵,錄主角們(學生)如何自主學習,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在教室的後麵支起攝像機,把主角都錄成了後腦勺!
關於“編劇”
這說的是老師在課堂中的作用。
還是把一節課看成一部電影或一集電視劇。好電影或好電視,首先要有好劇本。寫劇本的人就是“編劇”——這裏是個名詞,不是動詞。這個劇本,就是學案(以前叫“教案”)。老師必須要把這個劇本寫好,這堂課才能上好。什麼是好劇本呢?第一是要搞清楚這部電影或這集電視的主題,這也就是學案中的學習目標。第二是要寫出合理又吸引人的劇情把主題表現好,這也就是學案中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和做法。這個過程和做法要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人地位和主角角色——要設計好每堂課的各個環節,準備好要拋給學生的各個任務和問題,以便學生能夠學得了、學得好。這就是編劇本。不是靠老師講、學生聽來實現學習目標,而是要通過學生自己學、學生自己講、學生自己說來實現學習目標。實際上,靠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實現不了學生的學習目標的!
關於“導演”
這說的也是老師在課堂中的作用。
還是把一節課看成一部電影或一集電視劇。有了好劇本(老師寫的學案),還有了眾多主角演員(學生),還要有個好導演才行。每一節課就像一個拍片現場,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是導演(課前是編劇)。導演職責就是通過指令、示範、指導、講解讓演員們(學生)把劇本(學案)演好,從而實現劇本的主題——也就是學案中的學習目標。
但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假如拍片活動進行4、5、分鍾,導演進行指令、示範、指導、講解的所有時間加起來不能超過10分鍾!剩下的時間都要由演員來演!
還是把一節課看成一部電影或一集電視劇。原來老師在這部電影或電視劇中,既當編劇,又當導演,又當演員,學生們隻是觀眾。現在則要把演員的角色還給學生!
七、自主管理的內涵及作用
內涵
1、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解讀:把班級的所有事物先列出來,看有多少,然後讓班級的每一個同學都要負責一項或多項班級事務。比如,有負責擦黑板的,有負責檢查衛生的,有負責檢查口語的,等等。直到所有的事情都有人負責為止。在進行分工時,要考慮學生自願與老師分派相結合,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長處和短處。
2、人人管別人,人人被人管
解讀:在進行班級事務分工時,要力爭做到,每個人都既有被人管的分工(比如擦黑板),又有管別人的分工(比如檢查衛生)。這樣,既培養學生們的平等精神,又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既增加管理才能,又不拒絕具體做事。
3、事事有檢查,時時有評價
解讀:班級所有事情的完成情況都要有人檢查。比如,有擦黑板的事情,就要有人檢查黑板擦得怎麼樣。檢查者也主要由學生擔任。老師如果檢查,就主要是抽查檢查者的檢查情況。檢查之後,要隨時隨地進行評價。如:黑板擦得非常幹淨;今天的口語完成得很流利,而且語流語調很好等等。任何工作布置下去,如果缺少了檢查,執行效果就沒有保證。學生們的自主管理也是如此。
作用
1、有效的自主管理,保證了課堂上高效的自主學習(體現在合作學習小組的自我管理上)。
2、讓學生全麵生長。讓學生們在自主管理的過程中,體會合作,體會平等,體會協調,體會紀律和規則,體會分工與組織,體會責任和權利,體會激勵與處罰等等。
八、如何理解自主學習和自主練習
自主學習,從學生的角度講,必須通過學生的思考才能完成的學習活動(任務)才是“自主學習活動”;從教師的角度講,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通過思考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活動或任務,這種學習方式才是“自主學習方式”。
舉例1:讓學生自己回家查字典,查了keep有很多用法,並把這些用法都抄在了筆記本上。第二天上課展示時,把這些內容讀給同學們。
這不是自主學習。因為在完成“抄在筆記本上”以及“讀給同學們”這兩項任務時,有的學生會邊抄寫邊思考邊記憶,邊讀邊思考邊記憶,但還會有很多同學有可能是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似的照搬照抄和照讀,這種情況下,學生並不是必須通過思考才能完成老師安排的學習活動,因而不是自主學習。
當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完成某項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不通過思考來完成某項學習活動,那就一定會有很多學生選擇不思考而完成任務的方式。老師的任務就是要把所有的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都設計成“自主學習活動”或“自主學習任務”——也就是所有的學生必須要通過思考才能完成的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
如果任務變成在第二天的展示時不是“讀”給大家聽,而是脫離了筆記,“講”給大家聽,這就變成了典型的自主學習。因為隻有通過思考,變成了理解記憶,才可能“講”出來。而且,隻要學生一開口“講話”(不是那種機械背誦),就需要在腦海中組織語言,理清思路,回憶內容,這都需要思考。
舉例2: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下麵的句子,學生們還沒有能力翻譯出來。老師讓學生們倆倆對話練習。
Why do you like pandas?
Because they’re cute.
這不是自主學習。在學生不明白句子的意思的前提下,這樣的訓練都是機械的發音練習。學生們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
如果學生知道了這幾句話的含義,再讓學生進行分角色對話練習,學生們就會把這句話的音和義對應起來,這個對應的過程就需要思考,這就是自主學習了。如果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加上正確的手勢——比如在說到“pandas”時,學生們能做出表示“熊貓”的手勢,那就肯定是自主學習了。但是,如果讓學生們連續十幾遍、甚至幾十遍地反複練習這兩句話,就又會變成非自主學習。因為在這種連續十幾遍、甚至幾十遍的重複之後,學生就可能會忘掉句子的含義,而變成隻是習慣性的發音。
舉例3:學生互相教學生讀單詞。
這一定是自主學習。因為隻要學生在教別人,他就首先要認識這個詞形,還要想這個單詞怎麼讀。這就在他的腦海中產生了音與形、甚至是音形意的對應,這就肯定是一個思考過程,因而一定是自主學習。也因此可以說,凡是學生開口講話(不是不知其意的機械背誦)的學習活動都一定是自主學習。
舉例4: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
這不是自主學習,因為學生聽老師講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邊聽邊思考邊記憶,但還可能有一部分學生隻是無意識地聽,並沒有邊聽邊想邊記,還會有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聽老師講,溜號了。也就是說,這種方式並不能做到讓所有的學生邊聽邊思考,而且老師在講的時候無法監控,因而不是自主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是極其低效的方式,應該徹底拋棄之。
舉例5:老師讓學生拿起一本書,用手拍一下,說一句英語:“book”,然後反複練習。
在第一遍或第二遍的時候,這種做法是自主學習。因為學生要想發出“book”,就必須將“book”與“書”聯係起來,這個聯係的過程學生必須思考,因而就是自主學習。但其後進行反複練習,就不是自主學習了。因為反複地拍一下書就說一聲“book”,很快學生們就會將拍一下這個動作與“book”聯係在了一起,而忘記了“book”實際指的是“書”。但如果老師同時拿出多種物品,讓學生不斷地變換著拍一下某物品就說出英文讀音,這就是自主學習了。
舉例6:學生自己在家預習或複習。
這是自主學習。因為學生在沒有老師講的情況下自己學習,他一定要思考才能學得了。這與查字典、抄筆記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