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換不走的皇兒(3 / 3)

自主練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形式。所謂自主練習,就是在練習的時候必須邊練習邊思考——聽說讀寫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在寫什麼,在讀什麼,在聽什麼(至少是在用心聽)。而不是隻發聲或隻動筆卻不知自己在說什麼、在寫什麼的機械練習、無意義練習。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需要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際練習才能最終掌握英語,因此,練習會始終處於英語學習的中心地位。前麵的例2和例5、中的正確做法就是典型的自主練習。我們要做的,第一是要保證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第二是要保證在練習的時候必須是自主練習,而不是機械練習、無意義練習。

語言規律的認知更多地需要想,這是自主學習;語言規律的熟練運用更多地需要練,而且是在思考控製之下的練,這同樣是自主學習。自主練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方式。在本書中,有時會並列使用,但並不代表兩者之間是並列關係。

九、高效自主學習課堂的保障條件

在我們打造自主學習課堂的實踐中,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用,4、5、分鍾的時間完不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那是不是就要回到原來老師“講”的傳統課堂呢?絕不是。第一,原來主要是老師講,即使能做到所謂的大容量快節奏,那也隻是老師自己的大容量快節奏,而不是學生的。第二,學生作為被動的聽眾或觀眾,即使聽完了、看完了老師的說唱表演,但因為不是自己親身參與,過程中就會有很多同學不感興趣,導致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所謂的教學內容是講完了,但很多學生根本不會。第三,即使有一些同學緊跟老師的思路,聽會了,當時也記住了,但因為不是親身參與學習和探究過程,記憶很淺。就像老師拿粉筆在孩子的腦門上劃了一道,一擦就掉。這也就是我們當堂檢測學生反饋還不錯,下節課再檢測就都忘了的原因。這樣,在考試中怎能有好成績!隻有讓學生自主學習,親身經曆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並自己得出結論,這才是學生拿刀在自己的頭上刻了一刀!這樣的記憶就牢固了!

因此,回到傳統課堂是死路一條。必須找到實現高效的自主學習課堂的保障條件。

高效的自主學習課堂的保障條件就是“三點一前提”。

三點,就是課堂上的三個關鍵點:1、學生訓練有素;2、老師指令清晰;3、問題(任務)恰當。

一前提,對於英語科目來講,就是學生們的音標拚讀能力必須要過關;對於文史哲科目來講,就是學生掃除了拚音和文字障礙;對於數理化科目來講,就是學生必須熟知各種最基本的定義、定理、公式。

什麼叫“學生訓練有素”?

場景演示1:數學課。老師說:“展示開始”。話音一落,班級後麵三個小組(班級總共六個小組,每組6、到8人)的同學立即起身,快速地把自己坐的凳子推到課桌下麵,然後迅速走到前麵三組同學的後麵,小個在前、大個在後圍城一個弧形。緊接著,第一組的一名同學走到前麵,開始給大家講一道幾何題。但他隻講了兩步就下去了。第一組的另一名同學立即上前,講了三步,又下去了。第一組的又一名同學又立即上前,講完了最後三步。這道題講完了,馬上就有另外一組的一名同學上來點評。說講得很清晰很明白。緊接著,又有一組的一名同學上來點評,說其中的某一步驟也可以用另外的辦法來講。兩個點評結束,老師又做了幾句歸納。然後,第二組的一名同學又馬上上來,開始了第二道題的講解。

整個過程中,老師隻說了“展示開始”,並做了幾句歸納,此外再沒有其它語言。學生們都是自動上去,自動講題(甚至講幾步都不用說),自動點評。特別說明一點就是,某一名學生在前麵講題或點評的時候,其他學生都是鴉雀無聲,側耳傾聽!這就是訓練有素!

場景演示2:老師布置完一項學習任務之後,一說“開始合作”,學生們立即聚在一起,小組長組織,大家積極發言、相互探討。有人記錄,有人準備發言。

這種訓練有素,就使得課堂節奏大大加快,課堂效率大大提高。隻會比傳統課堂更快更高,而不會出現完不成既定的學習目標的情況。這是真正的學生們的大容量快節奏,而不像原來,隻是老師們的大容量快節奏。

什麼叫“老師指令清晰”?

在“學生訓練有素”中老師說的“展示開始”、“開始合作”是不是指令?是。我們把這類指令叫做“常規指令”。老師要訓練學生們對常規指令的反應做到程序化、自動化。那就是訓練有素。這裏所說的“老師指令清晰”是指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們下達的包涵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習指令。

場景演示:語文課,學《木蘭詩》。老師給學生們下達了這樣的指令:“以一個逗號為一句,每組負責十句。第一組是1到10句;第二組是11到20句。以此類推。各組要完成的任務是,第一,把這十句話翻譯成現代文;第二,用一兩句話說明這十句詩所表達的內容;第三,把你認為應該特別解釋或辨析的字詞列出來,並做好解釋。同時提請注意,大家不要管詩中的修辭手法(比喻、誇張等)是什麼。這節課先不涉及。”講完之後,又叫起來一名同學,讓她重複一下老師的指令,以確保每個同學都知道並能準確理解老師的指令。這就是“老師指令清晰”。然後老師再說常規指令:“開始合作”。

我們的課堂存在著大量的指令不清的情況。學生聽了或者會有歧義,或者會不知該幹什麼,不知該怎麼幹。這也是導致我們的自主學習課堂節奏慢、效率低,最終完不成教學或學習目標的重要原因。

什麼叫“問題(任務)恰當”?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老師作為編劇,劇本寫得好不好。因為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自主練習來實現教學(學習)目標,因而,就要不斷地拋給學生們一個一個問題、一個一個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去完成任務。但要想尋找到答案,要想完成任務,是要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問題(任務)恰當”。

要想做到問題(任務)恰當,問題(任務)的設計就必須達到兩個條件。一是問題(任務)與學習目標一致。如果想讓學生學習過去時,可是給的問題(任務)都與過去時無關,那肯定是不恰當的。二是問題(任務)或者要層層遞進,或者要以舊帶新,或者要情景激發,或者兼而有之。

比如,本堂課要學習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上課了,我們就說:“今天咱們要學會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大家開始合作學習吧。”這樣的問題(任務)就是不恰當的。學生們從來沒有接觸過一般過去時,概念和內涵都不知道,在課堂上,讓學生們從哪裏下手學習呢?如果我們先給出四個句子,兩個是學生們學過的一般現在時的句子:

He is a soldier.They are soldiers.

另兩個是一般過去時的句子:

He was a soldier.他原來是戰士。They were soldiers.他們原來是戰士。

前兩句不給漢譯,後兩句給漢譯。然後給學生們布置一個任務,讓他們總結出如何表達原來的、過去時候的狀態。同時再讓學生們說出幾個類似的句子。那麼,學生們就能夠總結出,把is變成was,把are變成were就能夠表達原來的狀態。這就把係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總結出來了。自然,再說幾個這樣的句子也不難。這就完成了係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方式這個任務。

然後,再用類似的做法,比如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的對比,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第二個問題(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出“規則的實意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第三步,再讓學生自主探究出“不規則的實意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

這樣,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完成了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會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

在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就充分體現了層層遞進、以舊帶新的問題(任務)設計原則。

所謂層層遞進,就是問題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深入。以上麵的設計為例,第一個任務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出“係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第二個任務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出“規則的實意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第三個任務,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出“不規則的實意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最終完成整個任務——通過自主探究掌握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當然,上麵隻是做一舉例說明,事實是現在的教材已經不需我們進行設計,教材本身就是這樣層層遞進地編排的,我們隻需認真體會編者意圖,層層遞進地把教材編寫意圖體現出來就可。但如何層層遞進地體現編者意圖就需要大家對層層遞進的原則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了。

所謂以舊帶新,是指在設計問題(任務)時,最好是由已知帶出新知,或者通過與已知對比來學習、探究新知,這樣,新知的探究更加容易,記憶起來更加牢固。通過喚醒已有的記憶來獲取新知是人類最高效的學習方式,這樣做符合人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仍以上麵的設計為例,用一般現在時係動詞的表達形式(學生已知)帶出“一般過去時係動詞的表達形式”,用規則實意動詞的一般現在時(學生已知)帶出“規則的實意動詞的一般過去時的表達形式”,就是“以舊帶新”。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說明以舊帶新的重要性。假設,老師要讓同學們了解一種以前他們可能聽過但從未見過(包括未見過圖片、圖像)的動物——狼。於是,老師就開始了描述:這個動物有四條腿,渾身長滿了黃色、灰色或黃黑灰相間的毛發,兩個耳朵總是直豎著,長長的嘴巴上長著數顆長而尖的牙齒,奔跑起來非常迅速。假如學生們真的以前沒有見過狼,這樣描述之後,學生們會對狼有什麼樣的認識呢?學生的腦海中根本無法出現狼的正確圖像。但如果我們這樣描述:狼和我們日常見到的大狗很像,隻是狼的尾巴從來不豎起來,總是向下垂;狼的叫聲也不是“汪汪”的,而是“嗷嗷”的。我們的狗就是我們的祖先從狼這個動物中馴化過來的。這樣一介紹,學生們立即就會對狼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了。就是因為,我們用狗帶出了狼,這個未知的動物——狼,和已知的動物——狗,緊密聯係了起來,認知因此變得簡易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