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換不走的皇兒(1 / 3)

一、理論基礎及相關操作原則的作用

除了理論物理和理論數學基本屬於純思辨科學之外,絕大部分理論(包括哲學)和原則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而理論物理和理論數學中通過思辨而成的理論,也同樣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確認其正確與否。因而,實踐,在人類認知過程中占據著核心和基礎性的地位。

我們的徹底再造工程也是如此。如果大家隻是坐而論道,爭論好與壞,卻不去實踐,則不可能對再造工程的推進起到任何作用。

但另一方麵,沒有正確理論和原則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實踐的理論和原則,而無法分辨千姿百態的具體做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因為沒有真正理解理論和原則,而無法設計出適合各自班級的各種正確而有效的具體做法。最後,無數的具體問題就會堆積到、上交到領導層。領導層(假設領導層成員都理解了理論和原則)根據理論和原則幫助解決了這一批具體做法問題,下一批又會接踵而來。最終導致無法推進。

反之,如果我們的任課老師都真正理解了這些理論和原則,那麼,把這些理論和原則結合自己的班級、結合自己的學生化為一個個正確而有效的具體做法就會變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陽光的“教育與教學徹底再造工程”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二、理論基礎與操作原則、具體做法之間的關係

操作原則是從理論基礎上生發出來,具體做法又是從操作原則中變化出來。反過來說,所有的具體做法都要能體現出操作原則,所有的操作原則又都是理論基礎的體現。

三、陽光“教育與教學徹底再造工程”的理論及操作體係

整個理論及操作體係從下到上共四個層級:

第四層級(做法層級)體現一、二、三層級的精神,實現一、二、三層級的要求的各種具體做法。

第三層級(原則層級)根據第一第二層級確定的新的“課堂操作四原則”;高效自主課堂的“三點一前提”等。

第二層級(概念層級)從第一層級引發出的一些基本概念:自主學習;自主管理;主人地位;主角地位;編劇與導演等。

第一層級(理念層級)1、教育哲學理念:教育即生長;2、教學操作理念:一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

特別說明,新的“課堂操作四原則”中的“讓學生說、讓學生講”是從“自主學習”的概念出發得出的學生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關鍵做法。它本應劃到“做法層級”中,但因為這個做法是如此的重要和關鍵,我們把它一並放到了“課堂操作原則”之中。

課堂操作原則,也可以理解為以前的“課堂教學原則”。之所以做這樣的名稱改變,是因為稱之為“教學原則”容易誤導我們的老師,認為課堂上還要老師大量地“講”,大量地“教”。

四、如何理解“教育即生長”這一教育哲學理念

“教育即生長”,是我們進行本次全麵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理解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關鍵。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讓我們先來體會樹木的生長吧。給它合適的陽光、空氣、水、溫度,它就會生長成參天大樹。我們不用告訴樹木如何吸收水分,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樹木們自己都會。而事實上,我們也無法告訴這些樹木們。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孩子的生長吧。孩子生下來,隻要有均衡的營養、保暖的衣物、充足的日照,不用大人教,他們就會逐漸能爬能跑能跳,因為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有這些基因。這就是生長。動物也如此。但人與動物還有根本不同,就是進化到“人”之後,求知和學習也已經成為與生俱來的天性、基因。因此我們經常看到,貧困地區上不起學的孩子是多麼渴望上學;於是我們看到,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整天有無數的“為什麼”。這就是因為,求知和學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基因。隻要能讓他們這些天性和基因得以正常的生長,他們就會把學習和求知當成一種快樂,他們就能在學習和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我們更多地看到,隨著年級的增高,厭惡學習甚至拒絕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差生”、“後進生”越來越多。那麼,從“教育即生長”的角度來推理,一定是在這些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求知、學習的基因和天性,最終喪失了求知學習的能力和樂趣。就像一個孩子,當他生長到要走要跑的時候,我們一把把他摁住甚至綁起來,不讓他走和跑。最後,他就既沒有走跑的能力,也沒有走跑的欲望了。這種錯誤的做法,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要體現,一是老師滿堂灌,學生根本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和機會;二是不願意讓學生提問題或問“為什麼”;三是老師包辦班級事務,學生無法鍛煉。

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學習,自己管理自己。一句話,自己教育自己。這樣,他們才會像樹木一樣自由生長,長成參天大樹。教育的職責就是創造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條件!當教育創造出了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條件的時候,學生們與生俱來的自信、快樂、思考力和判斷力、合作、友善、想象力、勇敢探究未知等等基因就都會得到自由的、蓬勃的生長。最終,這些東西會讓每一個孩子獲得幸福。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這才是教育的終極性、恒久性價值。這就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學校教育以及課堂教學本應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但在現實中,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以及課堂教學卻恰恰成為了殺死教育的凶器!原因就在於前麵說的——老師滿堂灌,學生沒有自主思考;不願讓學生提問題或問“為什麼”;老師包辦班級事務,學生無法鍛煉。於是,就像被綁住手腳的孩子,永遠不會走和跑!於是,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要回歸教育的本真。老師不再是所謂的“主導”,因為這“主導”很容易變成“主宰”。老師要變成課堂教學的“編劇”和“導演”;學生也不再是空泛的“主體”,學生要成為班級和教室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角”。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讓學生講”要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五、如何理解“一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的教學操作理念

“一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首先就是指我們所有的教學活動或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以前的英語教學強調老師要講好,學生要聽好。然後用反複的重複來達到最終記住的目的。其理論基礎是20世紀初起源於美國的行為心理學。該理論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思維),隻需研究行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其根本缺陷就在於把人的反應與動物的條件反射等同。而人類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中,不僅有動物的條件反射,還有人類通過自主思維之後做出的非條件反射反應。而後一種反應是更大量的。人類記住的東西,隻有極少量的是通過與動物相同的條件反射記住的,大量的是通過自主思維,在大腦中加工、整理、理解後記住的。如此,學習過程中,靠大量的機械重複是極端低效的;學生被動地聽別人講,記憶效率也是極低的。一方麵,探求新知必須通過人的自主思維來實現;另一方麵,記住知識,還是必須通過人的自主思維來實現。通過自主思維,需要記憶的東西在學生頭腦中就有了一個加工、整理、理解的過程,就從死記硬背變成了理解記憶。外界的東西變成了學生自己的,這樣才能大幅度地縮短記憶所需時間,才能真正記牢要記憶的東西。記牢了,才能在考試的時候,準確、順利地提取過往的記憶,才能得高分。而對於那些在考試題中不是靠記憶,而需要現場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題目,也隻有在過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曆過大量自主思維的訓練,才能順利解出來。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思維創造條件。大量的機械訓練與之相悖,那就要剔除;老師滿堂講與之相悖,還是要剔除。

讓學生自主思維、自主學習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讓學生想、讓學生說、讓學生講,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操作就是課堂操作改革的方向。這樣做的理論基礎就是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與行為心理學相反,認知心理學研究那些不能觀察的內部心理機製和過程,如記憶的加工、存儲、提取和記憶力的改變。開始把“人”當“人”,當做會自主思考的“人”,而非隻會條件反射的動物。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又發展出了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平行分布加工理論等,都對人類的學習機製和認知心理做了進一步闡發。但都是同樣的結論——學生隻有通過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才能有更好的學習結果。並且,隻有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讓學生獲得全麵的發展,良好的生長!

“一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還要求我們所有的教學活動或學生學習活動的安排,都要符合學習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比如,上課期間是否允許學生上廁所?傳統觀點認為這樣會影響學生聽課,不應該允許。可是,如果從學習者的角度思考,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當學生想上廁所又不能上的時候,他的思維、意識就不由自主地總是想著要上廁所,特別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對於自己身體的控製力還不是很強,就更是要調動起全部的注意力來防止“失禁”,又怎麼能上好課呢?看似上廁所耽誤五分鍾,不上就耽誤一堂課。當然,我們還是要要求學生養成課間上廁所的習慣,但特殊情況需要課上上廁所,那就允許去。再比如,上課的坐姿。以往,學生們上課時雙手背後是遵守紀律的表現。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雙手背後既不利於學生隨時隨地用手、用腳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同時還會由於長時間雙手背後帶來的麻木甚至使思維也變得麻木。因為長時間保持一種固定的姿勢,會很快引起身體的不舒服感。當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舒服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及意識就會集中於這個不舒服的部位,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斷讓學生變換學習姿勢。還有我們本次教改中提出的各種新的概念、新的課堂操作原則以及諸多新的做法,都是既遵從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體現了“一切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的教學操作理念。

六、如何理解學生是“主人”和“主角”,老師是“編劇”和“導演”

關於“主人”

第一,說學生是主人,首先說的是學生的地位。我們說學生是學校、班級和教室的主人,首先說的就是學生在這三個領域中的地位——主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