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僅藝術出眾,其品行和藝德也深得觀眾和藝人的嘉許,正直熱情,寬厚溫和,謙遜謹慎,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
她精心提攜的高足王愛愛、王萬梅、李桂香等早已飲譽劇壇,名傳三晉;而今她正在傾心培養的晉中藝校眾弟子必將更使“程派”藝術發揚光大,永葆青春。
筱桂花 姓王,小旦,女,山東諸城縣人。(乃王愛愛之祖母)其身材健壯,稍欠苗條,圓盤大臉,長一雙又黑又大的眼睛,左唇上方有一粒黑痣。具有典型山東婦女的形象及氣質:敦厚樸實,堅毅剛直,樂觀豪爽。她嗓子寬厚,但不甚亮,小口緊,咬字不太清晰,唱腔平平,無甚特色。但基本功紮實,身段、動作、台步、圓場等極其精熟。舉手投足,一招一式幹淨利落,見棱見角,非常漂亮;做戲火爆激烈,情真意切,揮灑自然,很有激情,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她曾拜名旦自來香為師,得其真傳,又經筱吉仙等名師指點,見多識廣,藝稔技熟,文戲武戲都不擋手,醜扮、俊扮都可勝任,是一位比較全麵的演員。其戲路寬綽,能戲甚多。所演的《鳳台關》、《破洪州》、《炮烙柱》、《百花亭》、《七星廟》、《日月圖》、《富貴圖》、《少華山》、《換花》等劇以及醜扮《雙玉鐲》中的劉媒婆等,都稱演技精湛,人物逼真,在觀眾中享有較高聲譽。
她演的《殺子報》尤為出色,唱念做無不精到,繪聲繪色,滿台是戲,真正刻畫出了一個鮮廉寡恥、刁鑽撒潑、凶殘至極、滅絕人倫的醜婦形象,堪稱淋漓盡致,入木三分。他卒於1954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僅僅活了三十六歲。其夫王金奎承班多年,受人尊敬,也為晉劇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27、吉慶園
民國二十五年,筱吉仙(張寶魁)在太原承起吉慶園。此班隻辦了兩年,但演員名家叢出,文武場妙手雲集,陣容十分整齊,在太原府、府十縣一帶馳譽一時,所到之處倍受歡迎,至今人們說起來依然讚不絕口。
承事:馬來源。
掌班:筱香玉。
該班主要演職人員有:
須生:常石紅、小十三紅、蓋天紅、張美琴、十四紅、劉子華。
小旦:筱香玉、筱桂香、筱桂君、張桂娟。
花臉:郭村黑、馬來源、張寶元、精營黑、四鎖黑。
生角:筱桂梅、劉少貞、三兒生。
武行:李春水、懿萬春、二慶。
武場:滿堂、油漢、潤生。
文場:萬金則、喜福則、有兒、毛猴、壽則。
筱香玉(高瑞雲)乳名年根,工小旦,乃自來香之子,內蒙古歸化城人,以後落戶榆次東長壽村。身材適中,臉稍長,麵色白晰,二棱眼,生得精幹,形象可人。扮起戲來尤顯俊秀,豐姿綽約。其從小隨父自來香學藝,十二歲時入張吉仙科班學河北梆子,工小旦,兼刀馬,是吉仙筱寶魁的同館,出科後在張家口、包頭一帶搭班,以演武功戲見長。以後入晉改唱晉劇,民國十二年來到晉中,加入自誠園、錦霓園、吉慶園,以《百花點將》、《殺宮》、《西廂記》等戲一舉轟動晉中。
其嗓音不甚清亮,音量亦小,因之唱時多用假嗓演唱,亂彈一般。但底功厚,身法好,舉手投足都很舒展大方,飄逸灑脫,做戲也很傳神,規矩穩練,頗有章法,技藝比較全麵。他演戲多以做功取勝,戲路寬闊,能戲很多。紅、黑、生、旦,文戲、武戲,俊扮、醜扮都能應付。幼時《殺子報》中的金定演得活靈活現,以後又演醜角戲及《紅梅閣》、《反延安》、《七星廟》、《洞房》等。最後竟連花臉也攬了起來,《九江口》中的張定邊,《霸王別姬》中的霸王,都演得很出色。他在榆次一帶活動較多,解放後曾任新生劇團團長和晉中青年晉劇團副團長,並曾在筱吉仙的新民劇園掌班多年。他人性極好,平易近人,所住班子都受到了藝人們的擁戴。
他的武功造詣很深,改演晉劇後,將京劇、河北梆子中不少武功戲移植為中路梆子,塑造了不少優美動人的舞台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豐富晉劇上演劇目,提高晉劇武功技藝等方麵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在晚年收筱桂花、董翠紅為徒,薪授不少技藝,使其日後成才。他不幸於1966年病逝於榆次。
28、十股班
民國二十五年,榆次王金奎(王愛愛之祖父)又集資承起了十股班。這是一個二抱班,但陣容卻並不弱。王金奎對待藝人寬容仁義,不似董風來、郝珍班那樣苛刻盤剝,冬天散班後常供給藝人吃住,因此,藝人都樂意搭他的班子。
班主:王金奎、馬武、魏三、郭掌櫃、賈玉春、朱有蠻、郭進、溫元兒等。
承事、掌班:王金奎。
主要演職人員:
須生:蓋天紅、鹿兒紅、拉麵紅、李蘭英、李蘭亭。
正旦:吉鳳貞。
花臉:小二百五、振根、拍簷風。
小旦:王玉蓮、筱金仙、任玉珍。
生角:郭鳳英、誌海、明亮生。
醜角:福義醜、四鎖。
郭鳳英 藝名十一生,女,工小生,榆次郭家堡人。其身量不高,長得精明矯健,圓盤大臉,十分富態俊秀,雙目大而有神,英氣逼人。扮起戲來豐姿綽約,端莊俊美,飄逸、灑脫,頗有大家風度,一出台就會使人眼前一亮,儼然一位英俊小生。其五十多歲時扮演妙齡少年仍然風姿翩翩,不減當年。
她十一歲開始學藝,最初從師“四杆旗”(工青衣)學到一出《揀柴》。之後又正式拜師王應錦(藝名萬盞燈,亦稱四保旦),苦鑽小生技藝,奠定紮實功底。學到《小別母》、《戲叔》、《射戟》、《鐵冠圖》、《鋒箭頭》、《雙鎖山》、《破洪州》等劇目,並隨師輾轉於榆次、太穀、陽泉、平定一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一次在榆次北六支演出,要出戲報,社上點戲人問王應錦:“孩子(指郭)幾歲了?”王答;“十三了。”又問:“幾歲學的藝?”王答:“十一歲。”“那好,就叫小妞兒‘十一生’吧!”從此,十一生的藝名不翼而飛,開始在晉中一帶為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