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民國時期(13)(1 / 3)

每年這些時節,城鄉照例舉辦廟會、集市,莊戶人、商行都要設法集資,祭神祈禱,請來戲班開鑼演唱。名為祭祀神靈,祈求吉祥如意,但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說,何嚐不是一個會親訪友,聯絡感情,消除疲勞,歡樂自娛的好機會!老百姓歡迎這樣的集會方式,因之年複一年,它被傳承下來,直至今天,不少城鄉仍然保留著當年的一些演出習俗。因為它確實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對戲曲文化由衷的喜愛和需求。

26、晉風園

榆次“平康裏”(妓院)有個小夥計,原是壽陽坪頭鄉南章井村人,名叫董鳳來,此人生得伶俐絕頂,很會謀事,對該行業務頗為精通。以後他又娶一內助馬氏,較他還要靈透幾倍。由是,夫妻兩個通過合計,在東順城街獨立門戶開起了妓院。

董辦起妓院後,獲利不少,胃口益發大了起來,於是又開了一條生財之道——承戲班。民國二十三年,董家買來了貧苦娃娃:董翠紅(出科後改為閻翠紅)、董俊樓、董翠珍、董金珍、董喜珍、董俊芬、董小鳳、董小樓、董素蘭以及從山東逃難來的筱桂花,又請了一批名角,承起了晉風園(還有一說,承起的是“坤梨園”)。

班主:董鳳來。

承事:自來香、說書紅、全全。

掌班:保福黑、明亮生。

該班主要演職人員有:

須生:說書紅。

正旦:程玉英、劉喜鳳。

花臉:保福黑、二百五、四鎖黑。

小旦:自來香。

鼓板:全全。

呼胡:蒼蒼弟兄倆。

該班主要采用的是邊演出邊培養藝徒,大班小班相結合的辦法。由說書紅、自來香、明亮生、二百五等經常給孩子們說戲傳藝。該班演員流動性大,陣容亦還不弱。確有幾位需要記載的人物。

明亮生(雷明亮)工武生,交城義望村人,個子很高,瘦瘦的小臉盤,人卻生得精明俊秀。扮起戲來英武不群,十分排場。他嗓音欠佳,有些沙啞,不擅演唱大板亂彈。原係小萬福園的娃娃,從小紮下堅實的底功。動作邊式大方,瀟灑飄逸,做戲感情飽滿,火爆摯烈,身段講究,武功尤其精絕。

他的看家戲有《伐子都》、《翠屏山》、《回鬥關》、《轅門射截》、《黃鶴樓》等,都是一類做功和武功見長的靠架戲,他演起來卻很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武生演員。以後他去了陝北,在榆林、佳縣、神木等縣享有盛名,至今為老者們津津樂道。

程玉英 正工青衣,女,平遙城裏人。中等身材,圓盤大臉,濃眉大眼,生得富態秀氣,文靜賢淑,一看就給人直樸和善、落落大方之感。扮起戲來更覺端莊穩重,雍容大度,頗有大家風範。

幼時家境貧寒,曆盡艱辛。迫於無奈,十一歲拜說書紅為師,涉足梨園。她是一個很有誌氣的孩子。在乃師傾心竭力的嚴格訓練下,她發奮求藝,勤學苦練,起五更睡半夜,頂烈日,冒嚴寒,很快便入了須生門道,演出了《崇禎顯魂》、《殺府》、《二進宮》等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她最喜歡的卻是青衣行當)以後即隨師走南闖北。

1933年冬,她跟著師父到北京演出,得到了一次偶然的機遇:她替人上場應急,反串了《二進宮》裏的正旦,清亮的歌喉,悠揚的唱腔,稚容可掬的表演,竟然連得八次彩聲,一舉轟動京城,顯示了她那蘊藏許久的青衣演唱才華,說書紅驚喜若狂,當即同意弟子改弦易轍,轉攻正旦。師徒二人想在一處,信心倍增,薪授苦學,夜以繼日,一口氣又排出《三疑計》和《清風亭》,師徒連續合演二十天,場場爆滿,再次名噪京師。回晉後,她又從乃師給丁果仙說戲傳藝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不久就以《斷橋》一戲名揚晉中。然而,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一次演出《斷橋》,她的嗓子突然黯啞,幾難出聲。致命的打擊沒有使她沉淪,反而激起她更大的毅力和勤奮。師傅用當年自己失嗓後發憤“求音”、別出新腔的經曆給她鼓勵、指點,她更披星戴月,寒暑不輟,苦練丹田氣,麵壁苦用功。終於使嗓音得以恢複,並從名伶“洋冰糖”的“嗨嗨”襯腔中得到啟示,練出了一種以氣托腔,清亮婉轉,多彎多調,嗨嗨不絕,跌宕有致,爽然脆氣的“嗨嗨腔”。再演《斷橋》更是錦上添花,簡直把晉中人聽得如癡如醉,風魔了一般!“寧讓跑得丟了鞋,不能誤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就是從此傳開的。

盛譽之下,程玉英益發追求不息,探索不止。相繼演出了《蓮花庵》、《女中孝》、《對銀杯》、《蝴蝶杯》、《鮫綃帕》、《明公斷》、《汾河灣》、《武家坡》、《桑園會》等久經磨練的劇目。隨著恩師輾轉晉中廣大城鄉,南下臨、運,北上京、津、張、包,盛譽載道,名震三省。

全國解放後,她更加煥發了藝術青春,主演了現代戲《小女婿》、《羅漢錢》、《小二黑結婚》、《蘆蕩火種》、《太行英雄》和新編曆史劇《河伯娶妻》、《梁山伯與祝英台》、《光緒與珍妃》、《陳三兩爬堂》等劇目,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並且以《情探》、《教子》、《火焰駒》等戲的大膽創新、改革和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內外行的一致讚賞,分別獲得了一、二、三屆全省會演的一等獎。

程玉英的藝術特色是十分突出的。其不僅以膾炙人口的嗨嗨腔自成一派,獨樹一幟,而且表演感情真摯,質樸無華,深沉穩練,氣氛強烈,已達到聲情並茂、爐火純青的境地。特別是她刻畫的我國古代勤勞、賢惠、善良、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的婦女形象,尤其活靈活現,入木三分。敫桂英、王春娥、黃桂英、白素貞等悲劇反抗者的形象,在晉劇藝壇上是無不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