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生在府十縣嶄露頭角以後,師傅為讓自己的弟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就把她引進太原城,一出《小別母》唱得有聲有色,童稚可愛,引起了三兒生、丁果仙、丁巧雲等前輩名家的喜愛。幾位名家還上台給他指點說戲,三兒生師傅特意邊說邊示範,教了她石恩別母下場時哭著倒退下場的表演,終使這出戲成了她的成名作。
重返晉中後,她先後搭了董鳳來的二抱班和太穀城裏的雜湊班,博覽秋富生、“山藥旦”(楊步雲)、說書紅、自來香等名角的高超技藝,頻繁進行演出實踐,同時不斷學習新的劇目,又相繼排了《富貴圖》、《日月圖》、《美人圖》、《八義圖》、《汲水》、《錯中錯》等新劇目。她和筱桂花合演的《戲叔》、《寫狀》、《錯中錯》等生旦對兒戲,配合默契,相映成輝,都受到了觀眾的深深喜愛。大珠珠旦為她新排的《汲水》唱做並重,神形皆備,更成了她的拿手戲。
在太穀城裏,師傅領著她結識了劉芝蘭和筱金梅、筱金枝姐妹,並且再次得到三兒生的器重,提攜。當時六十多歲的三兒生和她同台合演或分扮同一角色,更使她得益匪淺。《黃鶴樓》中,三兒生扮趙雲,她扮周瑜,分明有意讓戲,由她主演;《蝴蝶杯》中,三兒生演“打鞭”、“洞房”中的田玉川,她演“打山”、“藏舟”中的田玉川,一老一小精誠合作,相得益彰。一舉轟動太穀城,她向老人學到許多精絕技藝。
之後,日寇入侵太原後,三兒生又給她薪傳了《截江》、《折桂斧》、《五郎出家》等戲。老人臨終前還給十一生留下了自己穿戴一生的一頂紗帽和一件帔,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之後,她又有幸得遇筱吉仙、發財生、劉少貞、筱桂桃等名家,或同台合演,或傳授技藝,都使她的戲路更加寬闊,藝術更加長足長進。她與劉少貞合演的《悅來店》、《洞房》,與筱桂桃合演的《少華山》都曾飲譽一時。
以後,她更以旺盛的精力和馳而不息的進取精神走南闖北,涉足北京、天津、張家口、綏遠、陽泉等地,所演的《獅子樓》、《紅霞關》、《虹霓關》、《翠屏山》、《三滴血》、《四傑村》、《萬花摟》、《嫦娥奔月》、《釵頭鳳》等戲也都在觀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放以後,她和丁果仙、牛桂英等合演的《打金枝》、《柳蔭記》、《譚記兒》、《雙羅衫》、《十五貫》、《鳳儀亭》等戲,珠聯璧合,爐火純青,更成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藝術傑作。隨著藝術的日趨完美,她的名字也越來越為人們關注,最終成了近代晉劇藝壇上的小生之冠。
郭鳳英一生演的戲很多,戲路亦很寬綽,巾生、窮生、靠架戲都能應工,唱、做、念都有相當造詣,確實是一位比較全麵的生角演員。她的唱腔字正腔圓,委婉挺拔,韻味十足,剛柔相濟。廣泛地吸收了三兒生、十七生、秋富生等前輩之長,而後加以改造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至今仍為生角演員們沿用學唱。
她的做功更為獨樹一幟。《黃鶴樓》中她所扮的周瑜,並不處處表現周瑜的凶殺念頭,也不動輒與趙雲吹胡子瞪眼;而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有層次地揭示他的英武機智,肚量狹窄、嫉賢等個性和心理,看後令人心悅誠服。《小宴》中她所刻畫的呂布更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二管翎子競讓她賦予生命,耍得活了起來,形象地刻畫了呂布見到貂蟬後神魂顛倒,如癡如醉的神態和好色、狂傲、勢利的性格,而又不失瀟灑俊逸的將帥風度。確實演得很有火候,很見功力,這些,她已傳給她的兒媳晉劇新星郭彩萍。
而她在《雙羅衫》之“詳狀”裏,徐繼祖逼問姚達和念狀子的一大段念白,由徐到疾,層層推進,由輕到重,頓挫有致,字追句逼,一氣嗬成,酣暢淋漓,蕩氣回腸,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確實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和美的享受。
卻說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八月,日寇侵入山西。那時,吉慶園正在祁縣河灣演出,聽到日寇到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筱吉仙隻好帶領他的一班弟子到汾陽夾盤村避難。錦藝園當時正在榆次張蘭演出,一聽此風,也隻好就地散班,藝人東逃西散,各自避難去了。
1938年日寇侵占太原後,借口維持市麵,強令筱吉仙、郭子泉、劉春祥搜羅流散藝人,在新民劇園進行演出;強令丁果仙、獅子黑和老錢維持新華劇園。從此,廣大晉劇藝人更加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年代。
29、新民劇園
1937年,張寶魁和邱德才、賈萬榮、劉春祥、郭子泉、豆腐四等“六大股”在“嗚盛樓”(又稱“八旗會館”“二院”,即今長風劇場舊址)承起了新民劇園,一直辦到太原解放。
班主:張寶魁、邱德才、賈萬榮、劉春祥、郭子泉、豆腐四。
承事:筱香玉。
掌班:梁文仁。
主要演職人員有:
須生:張美琴、喬冬元、韓俊山、李貴鎖(十三紅)、晉陽紅、刮風紅(郝玉林)。
正旦:程玉英、吉鳳貞、筱桂桃、郭蘭英、郭桂香、冀蘭香、花豔君、彼桂琴。
花臉:馬來源、茹玉書、小二百五、張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