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廟會戲來,倒使我聯想到盛行在府十縣一帶的、各種名堂的“戲”來。雖說有點節外生枝,但也可以看到該地區的一些民俗民風、演戲習俗。
過去,演戲的名目非常之多。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鄉俗和戲俗,確實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多得令人難以計數。僅將我知道的府十縣一帶的主要演戲名目作一粗略介紹。
開光戲 廟宇落成、神像塑就或者重新為神像再塑金身以後,要選擇一個吉慶日子大肆慶祝,為神像“開光”。即在殿內點燃香火燈燭,頂禮膜拜。然後,陰陽先生嘴裏念念有詞,輕輕揭去罩在神像眼上的一層薄低,用嶄新的毛筆蘸上雞血在神像雙目的四個眼角點上四點彩紅,露出神聖的奕奕神彩,這就是“開光”。開光一定要選好日子,時辰也很重要,多在卯時,太陽微露金光之時,取其噴薄欲出,光芒無際之意。屆時都要請來大戲演唱,以示慶賀,“小開光”時請一班戲即可;若是城隍、關帝之“大開光”,則要請兩班乃至三班大戲鼓樂喧天、通宵達旦進行慶祝,這種戲就叫“開光戲”。
開市戲 這是城裏的商行為慶祝“開市大吉”演的一種戲。舊時的商行,每年舊曆正月初五左右,就將店內新一年的夥計、職員雇定了,稍稍整理幾日內務,即在正月十幾陸續開市。開市時,都要由行會組織,請戲班演戲慶祝。什麼糧行、油行、綢緞行、醫藥行、當鋪,錢莊、票號、木匠行、紙張行、剃頭行、花布行、成衣行、皮麻行等都要分別演開市戲。一來預祝新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二來紀念他們本行的祖師爺。諸如剃頭行的祖師爺盧真人,木匠行的祖師爺魯班爺,醫藥行的祖師爺華佗,皮麻行的祖師爺崔府君等等。榆次城的開市戲多在正月十一唱,太穀城多在正月十三四唱,祁縣則多在正月初四唱。
上馬戲 這是有錢人迎親嫁娶,花燭之喜時唱的戲。屆時大擺宴席,大請其客,管弦之樂不絕於耳,必請大戲助興,以炫耀其尊貴豪富。榆次聶店王家為三少娶太穀北村武桂堂女兒時,特請坤梨園、雙霓園兩班大戲整整唱了五天,賓朋滿座,花天酒地,闊氣擺了個足!
發喪戲 死了人也要演戲,自然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能夠辦到的。它是高門大戶、財主富豪的奢侈之舉。美其名曰“舉哀行孝,為死者超度亡靈”,實者又是借死人之靈抖富露臉,炫耀門楣。大戶人家有大戶人的豪華,二流財主有二流財主的寒酸。或請大戲,或請小班都稱之為發喪戲。
還願戲 家人得了病要祈求早日康複;遭了官司要祈求官司打贏;缺兒少女要祈求送子娘娘送來一男半女;親人出門要祈求路上平安元事;大賭家開賭要祈求碰個好運氣,贏得大把票子;上京趕考要祈求高宮得中、衣錦還鄉……據說這些事兒都有神仙分管負責,你要想使心願得遂,就得討得它們的歡心,給它們送點禮品,事先就要到大仙爺廟、奶奶廟、關帝廟、觀音堂、精忠廟、真武廟等處虔誠膜拜、焚香、布施、燒紙、許願。有錢人常常許以“願戲”,屆時嘴裏念念有詞:“某某神靈佛光普照,恩澤四海,若能保佑弟子(或家人)平安無事(或遇難呈祥,添人進口,人丁興旺,時來運轉等等),願許大戲一台(或幾台)為神靈增光!”不管其是否真是神的功勞,到時一旦靈驗,兌現,你就得為神靈“還願”,演戲感恩報德,這就是“還願戲”。
堂會戲 豪門巨室、官宦之家在祝賀壽誕、迎送貴賓、少爺滿月等喜慶節日,常要在府中、私宅或飯莊設宴慶賀,演唱堂會。重金請來梨園界的名家高手,薈萃一堂,為之助興。屆時吹拉彈唱,豪飲狂賭,一直從下午鬧到淩晨,亦常通宵達旦。這種戲的戲碼全由東家隨意即興點唱,點啥唱啥,概不能推委。這種戲要求高,賞賜以及戲份也較優厚。東家高興時一擲千金,會給以“單賞”(賞某一演員)或“公賞”(賞戲班全體);演唱得稍不合東家的心意,或犯了什麼忌諱,不僅分文不給,還要大禍臨頭,藝人就要遭殃了。舊時的坤角最怕這種場合,狐群狗黨,劣紳惡少們借酒撒瘋,恣意調侃,動手動腳,百般無禮,是女藝人無法忍受的。不少有操節的名伶和坤伶對此惡習是深惡痛絕,進行過無畏抗爭的。
拉官戲 是義務戲。官府找個由頭任意抽調班社和藝人為其演唱,戲班自負吃喝,一般不予報酬。即或給予也少得可憐,較戲班正常營業演出收入得少。而演出時間和演出劇目又長又多,所以戲班班主、藝人都不願演這種戲。
添倉戲 這種戲和開市戲頗有關連。正月十幾糧行開市後,要在正月二十添倉)、正月二十五(老添倉)為糧店大量添進糧食,以供通年銷售。這時糧行要唱戲慶賀,渭之“添倉戲”。
祭瘟戲 舊時醫學不發達,瘟疫經常流行。這是窮苦百姓為了預祝在新的一年內趕走瘟神,人人康健,消災滅病,為武瘟神雷嶽唱的一種戲。每年舊曆四月二十三這天,老百姓組成龐大的送瘟神隊伍,請來道人作道場,吹蕭、笙、管、笛;藝人們鼓釵、嗩呐隨後,細吹細打,鼓樂齊鳴,大車上拉著自做的“拉瘟船”,上麵還載著紙紮的水怪、判官、小鬼及雞頭等瘟神的鎮物,繞全城或全村轉一周後,然後連船帶物一古腦兒扔進河裏隨波漂去。這就把瘟神送走了,回來就要唱“祭瘟戲”,以保證萬無一失,徹底埋葬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