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民國時期(12)(3 / 3)

這個龐大的祈雨隊到了廟裏,自然是焚香、祈禱、叩頭、許願,倍加恭敬虔誠。忙碌幾天後,人人頭上插著柏葉或戴著柳圈帽勝利凱旋,滿載而歸,沿路所過村莊和農家,戶戶門前擺設好酒好菜、白麵切疙瘩款待祈雨有功人員,好漢們付出了血的代價,自是大吃大喝概無推卻。走至自家村口,全村男女老少早已穿紅著綠,敲鑼打鼓,手拿三角形花圈,跪在路邊熱烈歡迎了。真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祈雨一罷,就等天公普降甘霖了。

村民們的誠意和浴血苦求真能感動上蒼嗎?哪有那麼回事!碰巧一春無雨,天該下雨了,興許來他一場,百姓就會歡喜雀躍,說“咱們的龍王爺真靈”!唱戲大事慶祝;空氣中水蒸氣不凝結,你再求它也下不了,村民們就得換個主兒,再到別處求雨了。有的龍王爺隻當官不辦事,經常讓百姓失望,觸犯眾怒,老百姓就會把它的塑像抬到地頭、把它全身剝得精光,罰它曬太陽,讓它也嚐嚐這赤日當頭,火燒火燎的苦頭。硬逼著龍王爺下雨,這叫做“曬神”。

一旦下雨了,老百姓就會集資籌款,請來上三班好戲,唱他三天四天“賀雨戲”,好好地感謝為民造福的龍王爺和河神爺。有的地方則在祈雨前就先唱一台,提前句龍王爺表示一番至誠至敬、一片孝心。

罰戲 這是舊時社首、觀眾對戲班和藝人的一種懲罰。戲班趕了“空台”,唱戲誤了正日子都要罰戲班的戲。演員們在演出中出了事故,丟了戲,諸如:誤場、笑場、上下樓梯、過河上船、武戲對打出了漏子,丟詞減戲或“提洋油罐子”等都要罰你的戲。那時觀眾看戲是非常認真,非常挑剔的。台下“合文”、戲迷很多,他們很識戲,你哪一點兒少了一句唱,拉了一句詞,減了一個動作,去了一段戲他全知道。甚至連上下樓梯的步數他全數著,家常規矩是上樓十二級,下樓十三級,多一級少一級全瞞不過池們,你不按規矩來,他們就給你叫倒好,沒完沒了地“懟”你!演完後當場兌現,社上就要罰你的戲。

罰戲班和罰演員的戲究竟罰多少,那要看具體情況:有時罰你重唱一遍,有時罰你另唱一出,象戲班趕了空台和誤了會上的正日子,罰得就狠了,少者一天半天,多者也許罰你二天三天,甚至扣你的戲價。罰了戲班的戲,班主隻好自認倒黴,賠錢給人家唱;罰了演員的戲,影響了戲班的聲譽,班主就要和這位演員算賬了,輕者罰你的“刀頭”,扣你的“份子”,重者就要請出十二家掌班,用麻繩、皮鞭和你說話了。

封箱戲 也叫散班戲。一班演員從正月開台一直唱到舊曆十月中旬,奔波一年,天氣轉冷,實在不能再演了,戲班就要停止演出活動,所謂“關閉神門”,即要“封箱”,這就要演最後一台“封箱戲”。

這台戲實際是為班主唱的,演出多在班主的村裏,有時也在和班主有些瓜葛的村裏,演員分文不取,表示對班主操持、關照的感激。班主要設宴招待全班藝人,表示對藝人捧場、操勞的謝意。屆時還要做好總結善後工作。班主征求大夥兒的意見,清理戲班和藝人的賬目和欠款;班主和藝人重新簽定下一年入班合同,發放定金;清理班內財產,補舊換新,然後封箱。酒席宴上,大夥祝賀班主生意興隆,來年吉星高照;班主預祝大家豐衣足食,歡度新春。席間杯盞交錯,猜拳行令,狂飲豪食,無拘無束,最後熱鬧一天,盡歡而散,各奔前程。

每個地方有著自己的鄉俗民風,每個地方也有著自己演戲的習俗“十裏不同俗”,有時毗鄰的村鎮,演戲習俗也不盡相同。常常因為經濟、文化等曆史原因而各俱特色,以上僅是一般演出性質、形式和習俗列出的部分定期或不定期演戲名目。至於民間流傳的一些廟會戲和祭神等更是多如牛毛,從農曆正月初一一直可以排到十月中旬“神門”關閉。

府十縣附近就有如下唱戲的日子:

正月初十左右,開市戲,添倉戲。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燈節戲。

二月初二,二月二龍抬頭,太陽爺生日戲。

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戲。

三月初三,王母娘娘生日戲。

三月二十八,東嶽大帝生日戲。

四月初八,奶奶廟會戲。

四月二十三,祭瘟戲。

五月初五,端陽節戲。

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日戲。

五月二十七,城隍爺生日戲。

五月——六月,活日子,祈雨戲。

六月二十,河神爺生日戲。

六月二十八,龍王爺生日戲。

七月初二,水母娘娘生日戲。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七巧相會戲。

七月二十二,財神爺生日戲。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戲。

八月二十幾——九月初幾,活日子,祈求五穀豐登,莊稼免遭霜打,也演戲。

八月——九月,活日子,葵花戲。

十月初十,糧行總結,拉官戲。

十月中旬,過鏢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