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民國時期(11)(1 / 3)

劉臭三又開當鋪,又辦磨房,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後因販毒被處決,其弟四班主(豆腐四)與劉五華又接辦兩年,1932年轉給祁縣韓國華,改名同義園。

承事:×兒(甲成之徒弟,拍鐃鈸出身)。

掌班:馬來源。

主要演職人員:

須生:十三紅、十四紅、蓋天紅、拉麵紅。

正旦:王桂香、大牛牛、冀蘭香。

小旦:筱桂桃、毛毛旦、奪慶。

生角:三兒生、十七生、奴子生。

老生:人人。

老旦:田老旦。

花臉:彥章黑、馬來源。

冀蘭香 正旦,女,介休北興武村人,身材矮小,體型秀麗,長方臉龐,白淨麵皮,容貌端莊富態,雙目很有神采。扮相尤為典雅大方、嬌媚俊俏,很有大家風度。

她原為榆次晉華紡織廠女工,後因掙錢太少難以糊口,她又很愛戲曲,故辭工從藝,隨二哥冀振海來到東四處戲班學藝。工小旦,苦練一年後初見端倪。回太原後拜在三兒生門下改工正旦。三兒生授她不少技藝,更有二丁則對其精心指點,藝事更趨精熟。以後住錦藝園,民國十九年又搭榮梨園,聲譽日隆,成為府十縣絕才絕藝的一位坤伶新秀。

該嗓音較好,又亮又脆,音色甜美,亂彈很有特色,慣用“嗨嗨”之襯音,唱來俏麗委婉,清爽悅耳,餘音繞梁,頗有韻味;表演亦較舒展落拓,繪聲繪色。擅演《血手印》、《斷橋》、《明公斷》、《教子》、《汾河灣》等劇,在晉中、太原一帶頗有影響,以後投身革命,參加了七月劇社。

其原配榆次望族宋三少宋死後,因宋門中鄙視梨園行當將她逐出,她顛沛流離,無所依靠,才又改嫁郭雲山(小十三紅)。

筱桂桃 女,原名楊生秀,後改名楊丹卿,小名蘭蘭,河北宣化城內人。身材適中,苗條秀麗,臉型稍長,眼睛大而有神,扮起戲來頗有幾分姿色。

其父母以縫紉為生,她自幼聰穎敏悟,十歲即拜筱吉仙為師開始學藝。在高師的精心教導和嚴格要求下,她勤奮刻苦,進步很快,沒多久就學會了《小放牛》、《掛畫》、《虹霓關》、(雙鎖山》等戲。不久就隨師父來到晉中、太原,邊學邊演,開始嶄露頭角,為觀眾注目。

以後,她在榮梨園和五義園等班社又向三兒生、二女則、王有福、五月鮮等名家學到不少技藝和新劇目。廣采博蓄,兼收南北兩派的藝術特色,融彙在自己藝術中。如《富貴圖》、《梅絳褻》、《祥麟鏡》、《少華山》、《女寫狀》、《百花亭》、《戲叔》、《雙巧配》等,都通過自己的融化、加工,成了她久演不衰的拿手戲。

名小生三兒生對其很器重,不僅傾囊相傳,而且長久與她配戲,老少搭配默契,雙唱雙做,確實名噪一時。及至名旦二女則去世後,她更是起而代之,一花獨秀,成為當時晉中、太原、大同、東西兩口的旦角翹楚人物。

其天生一副清脆明亮,甜潤爽朗的歌喉。吐字清晰明快,行腔俏麗婉轉,張弛有節,跌宕有致,聲情並茂,剛柔相濟;表演真摯細膩,揮灑自若,逼真傳神,很能體現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從而形成了她文武帶打、唱做兼優的鮮明表演風格。

她不僅能以得天獨厚的唱腔和出神入化的表演征服觀眾,其做派、身段、動作乃至武功也很出眾。由於幼功堅實,台步、圓場、腰功、腿功都很有根底,所以她演的《鐵弓緣》、《雙鎖山》、《虹霓關》、《殺宮》等劇,或裝男,或扮女,身段邊式大方,動作飄逸帥氣,招式穩準規範,武打幹淨利落,確實使人賞心悅目,這在當時的女伶中是十分突出的。

以後,她又排演了《情探》、《明公斷》、《清風亭》、《花木蘭》、《九件衣》、《葛麻》等許多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劇目。所演的人物具有了更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為她更著意於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是她藝術更趨爐火純青的標誌。

她老來在張垣從事戲曲教育工作,培養出了不少晉劇後繼人才。在文革中,她成了張家口一帶的“反動藝術權威”,自然吃了不少苦頭,含恨離開了人間。惜哉!一個在晉劇藝術上有過一定貢獻的卓絕女伶。

馬來源 大、二花臉兼工,祁縣東陸支村人。長得虎背熊腰,頭大頸粗,十分魁梧。可惜額頭不大,卻是唱花臉的缺陷。其扮相雄偉排場,很有大家風度嗓音高亢洪亮,清純爽口,就是沒有虎音,不象彥章黑那樣寬厚洪亮。大板亂彈唱來得心應手,全不費力,別是一番味道。

他曾闖蕩口外數年,民國十年左右從張家口回來住了錦霓園,以後又搭雙聚梨園等班。其拿手戲有《雞家山》、《草坡》、《功宴》、《明公斷》、《二進宮》、《高平關》等。唱功突出,做功也很講究,在晉中也曾有過一定影響。他人性極好,謙和厚道,很受藝人愛戴。抗戰爆發後,他死在太原,活了五十多歲。

民國十九年,榆次北門外承起了群英舞台,“開園戲”就是請的榮梨園班。各門師傅們通力配合,各顯絕藝,並以一出《鍘判官》一唱而紅,傾倒了榆次城裏的觀眾,從此榮梨園名聲大噪,在晉中府十縣站住了腳根,而後走南闖北,一路順風,所向披靡。

韓俊山(小十三紅)工須生,原籍清徐縣北尹村,後定居汾陽。自幼家境貧寒,父母早亡,為本家伯父收養務農。他一有閑時就鑽進本村票社學戲,不久學會《斬子》、《斬黃袍》等出。在一次偶然的機遇裏他結識了名須生張錦雲(十三紅),心誠誌堅,投門入室,潛心深造,得益匪淺。之後即隨師搭了雙聚梨園、榮梨園、自誠園等班,又結識不少前輩名家,博采眾長,技藝大進,初獲讚譽。以後他又得到說書紅的精心傳授,學到不少三國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擅演唱功戲,聲音寬厚洪亮,唱腔沉雄飽滿、鏗鏘有力,被人譽為“鐵嗓子”。直至他八十壽辰時,演唱大段亂彈依然嗓音如初,不減當年。他的演唱梆板清楚,尺寸淮確,多字的亂彈,難度大的亂彈,擺字行腔都十分嚴謹、規範。名琴師秦亮,名鼓師馮煊都一致稱讚他的唱腔能夠緊扣絲弦,和樂隊融為一體,發揮出演唱和伴奏的優勢。他不僅繼承了前輩的優秀唱腔藝術,而且有所創新,提倡“死梆板,活亂彈”,因人物劇情而異,設計新腔,確是頗有見地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