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班藝徒中較出色者有:
劉芝蘭(刀馬旦)。
誌海(生角,人稱南路生)。
誌忠(花臉)。
劉芝蘭 刀馬旦,女,河北人,中等身材,長一副瓜子臉,一雙眼顧盼有神,腿有點羅圈,但容貌出眾,依然十分迷人,操一口京腔,誰見了誰喜歡。她自幼家貧,被義父買來學藝,又打又罵,倍受艱辛。後遇劉少貞,收為門徒。劉少貞和筱吉仙對她嚴格教練,精心指點,奠定了紮實的功底。之後,劉、張雙雙投了自誠園後,她就進了小自誠園,幾年刻苦學藝,含辛茹苦,寒暑不輟,終於學得渾身技藝。
一年,子都生路過徐溝,住在澡塘裏,感其誌誠,曾經親授她一出《換花》,她扮演劇中的巧二娘,又刁又嬌,與三盞燈一路演法,表情動作豐富多彩,活潑詼諧十分出色。後來陳玉把該班全盤賣給盂縣班子,她在盂縣就以此劇一炮而紅,嶄露頭角,在東山一帶有了小小的名氣。
之後,她又加入了祁縣韓國華的同梨園。她虛心好學,博采眾長,終於在刻苦的磨煉中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
其扮相秀麗可人,嗓音清脆甜美,唱腔委婉纏綿、真切傳情;做戲風流俏皮,活潑動人;身段、台步、圓場一招一式飄逸灑脫,幹淨利落,唱做念打都很出眾,藝術十分全麵。其常演的戲有《鳳台關》、《辛安驛》、《英傑烈》、《雙巧配》、《雙鎖山》、《紅霞關》、《破洪州》、《富貴圖》、《陰魂陣》等武功、做功戲、靠架、戰裙戰襖戲都很精熟,裝男像男,扮女像女,當時在晉中一帶獨樹一幟,少有出其右者,人稱“氣死筱桂桃”。可見人們對她藝術的高度評價。
解放後,她還在太穀劇團排演了現代戲《小二黑結婚》、《沙家浜》、《龍江頌》等劇目,演技高超,寶刀不老,人物栩栩如生,依然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可惜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女藝人,卻在文革中倍受摧殘,顛沛流離,最後嫁了個農民,死在晉詞赤橋鎮。
20、小榮梨園(娃娃班)
民國十八年前後,小生泰鬥三兒生在清源縣的糧店老板劉大昌等人出錢資助下,在清源孟封村承起了小榮梨園(娃娃班)。
祁縣沙堡村有個少年叫豁牙則,常給三兒生戲班割草,該能說會道,十分招人喜愛,班內同人紛紛勸說三兒生收下此少年建立個娃娃班。於是,在眾人的一再提議下,三兒生夥同劉大昌、陳玉等開創此班,招收三十六個娃娃,三兒生不忘自己學藝於小梨園,因此,將該班名為小榮梨園。第二年科班內染上了天花死了十幾名藝徒,後招了新學員,勉強維持,第三年就轉給劉臭三等人,改名為榮梨園。
班主:三兒生、劉大昌。
教師:馬武黑、斜眼黑、自來香、雙成旦、喜娃(正旦)、徐良黑等。
培養出成名的學員有:
正旦:北田旦。
小旦:福壽則。
花臉:王正魁。
須生:高瑞林(小名常根)。
醜角:侯七則(葫蘆醜)、豁牙醜。
北田旦(王增山)小名二德則,初工正旦後改須生,榆次北田村人。其貌不揚,尖嘴猴腮,嗓子也不屬脆亮清甜之類,又寬又粗,並不優美;但唱腔極見功力,宗天貴旦一路唱法,彎調多變,尺寸工穩,噴吐清晰脆氣,很有韻味。做功也還穩重大方,看得過去。
他擅演《十萬金》、《大上吊》、《鮫綃帕》、《永壽庵》、《教子》、《蘆花》等劇,多以唱功取勝。改須生後。《坐樓殺惜》、《武家坡》等戲演得還很不錯。以後。他培養出劉仙玲、張金葉等弟子。
王正魁 小名水泉,清源縣東閻村人,藝名京二黑。大、二花臉兼工。身材粗樸,方麵大耳,豹頭環眼,長得十分排場。扮起戲來體態雄偉,風度十足,嚴然鐵塔一般,很能壓台。其嗓音寬厚洪亮,震人耳鼓,亂彈唱來沉雄挺拔,亢亮遒勁,硬弓硬碼,頗有韻味。他十二歲即開始在小榮梨園坐科學藝,受斜眼黑、馬武黑等名師指教,取得初步成效。後搭錦霓園、萬福園,二十六歲即出山西,輾轉綏、包、京、張。又求教於北路獅子黑張玉璽及彥章黑等,並在做派、唱腔等方麵吸收了不少京劇、口梆子(張家口地區的晉劇)味道,改工大花臉,另成一路演法唱法,身架動作更趨講究。以後他久居大同,在雁北一帶享有盛名。
其拿手戲有昆曲戲《草坡》、《嫁妹》及大路戲《打金枝》、《五嶽圖》、《乾坤帶》、《血詔帶》、《取洛陽》、《打漁殺家》、《看兵書》、《困營》、《明公斷》等。其中,《打漁殺家》唱做兼優,神形皆備,出色地刻畫了蕭恩老當益壯,不畏強暴,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在觀眾中有相當影響。以後,他參加了電影《打金枝》的拍攝,更是名揚三晉,該佬如今仍然健在。
總的來說,小榮梨園培養出的弟子盡管各有所專,學藝甚刻苦,但除北田旦、高瑞林、王正魁三人出人頭地外,其餘大都輿論平平,其聲望及造就均較小萬福園的弟子略遜一籌。
21、榮梨園
民國十九年,清徐孟村劉臭三幾乎廣羅晉劇各派名宿,承起了榮梨園。這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字號班,演員行當齊全,雙梁雙柱,陣營相當可觀,演出精彩,戲價昂貴,曾在晉中、府十縣名噪一時,號稱中路梆子第一班,有壓倒錦梨園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