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艱難時代(2)(1 / 3)

當然,其中包括摩根建立的一些聯合公司。

1902年2月18日,羅斯福通過他的司法部長菲蘭德·C.諾克斯宣布,他代表美國政府起訴,解散一個名叫北方有價證券公司的控股公司,這等於向金融界投下了一枚炸彈。上一節我們介紹過,北方有價證券公司是摩根和詹姆士·希爾等人為了和平解決與哈裏曼關於北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股票之戰而成立的,摩根的本意是減少鐵路公司之間的無序競爭,把對手都聯合在一起,共同分享市場,共同享有高額壟斷利潤。這個公司擁有4億美元的資本,這在當時算是天價了。

這次起訴,摩根和他的合夥人毫不知情,如果是在前任總統任期,他會第一時間得到消息,會做充分準備的,但這一次,總統突然襲擊,令摩根措手不及。他暴跳如雷,大罵羅斯福總統是混蛋,他以不可一世的口吻宣布:“一定要把他從總統寶座上拉下來,下一任總統是哈拿!”

摩根口中的馬克·哈拿是共和黨的元老級人物,一直對麥金萊總統任職期間的政治主張和經濟舉措給予堅定支持,而我們知道,麥金萊總統正是在摩根的金錢支持下坐上總統寶座的。作為麥金萊總統的支持者,哈拿自然也對像摩根這樣的大壟斷財閥天然地抱有好感,他認為正是像摩根這樣的有巨大威力和影響力的人才會帶領整個國家走向穩定和強盛,而摩根這樣的壟斷財閥也就在這個時期更加肆無忌憚地膨脹起來。可以說,麥金萊總統執政,他的一切政策,摩根這樣的財閥是最大的受益者。舉個簡單的例子,1896年麥金萊競選前,摩根會見了哈拿,他們在“海盜號”共進晚餐,財大氣粗的摩根告訴他,共和黨當政以後,聯邦財政製度必須回到金本位上。事情果然如此,摩根用他手上的錢使麥金萊當上了總統,總統則按照摩根的要求在美國重新確立了金本位。金融資本和政治勢力相結合,就產生了這樣不可思議的影響。

現在,麥金萊總統遇刺身亡了,羅斯福突然掌握了政權,情況變得越發難以預料,哈拿能夠得到新任總統的信賴與任用嗎?摩根不敢肯定,甚至有點擔心。事實是,哈拿對新總統一開始就抱著敵對態度。

從羅斯福總統方麵來說,盡管當時的美國是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托拉斯引起了人們普遍地不滿,大型壟斷組織為了追求壟斷利潤,不停地兼並、重組,每次重大改變都會給工人帶來極大的動蕩,這種動蕩又蔓延到整個社會。大壟斷企業在原材料、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壟斷,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失業工人也在迅速增加。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使整個美國社會都彌漫在不滿情緒之中。羅斯福上台後,要贏得人民的支持,就必須做點什麼,老是讓摩根這樣的有錢人操縱美國經濟乃至政治,也是羅斯福不能容忍的。摩根等人也感到他們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了威脅。

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在大量地披露商業的過度膨脹,以及商業對政府部門的行賄現象,政治的腐敗已經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程度。這時候,民眾開始認識到正是那些腐敗的政客和貪婪的商人相勾結,把這個國家一次又一次地帶入危機,而危機的承受者隻是像他們這樣的普通勞動者,不滿情緒由此變得愈加強烈。

巨大的貧富差距更加導致普通民眾的不滿。90年代末,隨著壟斷的進一步加劇,很多進入大型控股公司的人通過公司上市融資,都一夜暴富了,比如,摩根手下就有很多人瞬間賺到幾百萬,過上奢侈的上流社會的生活。那時候,通過這樣的方式暴富的人不在少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大多數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的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低於500美元以下的也不在少數,他們辛苦地工作,卻依然過著艱難的生活。在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國公民心中,就是這些大型托拉斯促進了貧富差距的無限拉大。再加上史無前例規模的托拉斯——摩根屬下的美國鋼鐵集團的成立,隨後出現的北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控製權之戰,壟斷財閥在股市上為所欲為,呼風喚雨,經過媒體的無情披露,民眾的忍耐達到了極點,而政府此時卻袖手旁觀。

1901年夏天,鋼鐵業工人首先大罷工。通過這場罷工,人們才知道摩根屬下的美國鋼鐵集團對工人的殘酷壓榨——12小時工作製,年薪在500美元以下,任何有良心道義的人都不能不對此發出譴責。

1902年,無煙煤礦工人罷工,更多的人開始同情這些煤礦工人,輿論界也站在工人一邊,矛頭直指罪惡的根源——托拉斯,皮爾龐特·摩根和他背後的政客馬克·哈拿都遭到了強烈的抨擊。

所有這些最終推動羅斯福實行嚴厲的反壟斷措施。美國現存的貧富分化的極端、政府腐敗以及商人的貪婪必須得到遏製,必須重新樹立人們對這個國家的信任。他決定先拿最財大氣粗的摩根開刀。

當政府要解散北方證券公司的消息傳出的第二天,股市立即作出反應,人們開始瘋狂地拋售摩根掌控的以及一切和摩根有關的公司的股票。在這之前,人們一直都認為《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不過是擺擺樣子,政府不會真正對壟斷做出製裁,因為沒有任何企業因為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訴。但是現在,一切都改變了,新的總統根本不買大壟斷財閥的賬,即便是像摩根這樣的人也將受到法律的約束,那麼其他那些數不勝數的控股公司的命運也就可以預測了。握有這些公司的股票無疑是災難,不拋售又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