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農村市場的信用體係亟待完善
這些年關於假化肥、假種子等假農資坑農害農事件屢見報道。“紅心鴨蛋”、“拋光大米”等假冒偽劣農村消費產品,過期食品、假酒、假飲料等一些“三無”食品、劣質食品充斥著城鄉消費品市場。這些都嚴重地擾亂了農村市場秩序,威脅著農村的消費安全。這些事件之所以在農村大量發生,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農村市場交易雙方信用的缺失,缺乏信用道德對市場主體行為的約束。
(六)供需雙方傳遞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建設亟待加強
在我國農村消費品市場上存在著商品供求結構失衡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二多一少”,即不適應現有農村生活條件、不符合農民消費心理與習慣,不適合農民購買力水平的商品多;城市市場上淘汰、積壓,過時處理的商品多;農民需要的實用、實惠的商品少。供求結構上的差異,使農村市場上出現“有的不要,要的沒有”的供求矛盾。這種矛盾的出現,其原因就在於城鄉間、供需間的商品信息傳遞渠道不暢,信息供求失衡。
(七)農村市場主體發育不足,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農村市場主體包括農民(農戶),個體戶,私營、集體、股份製等企業,以及農村合作組織。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市場主體逐漸發育和成長,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市場主體規模小、實力弱。目前農村流通主體大多是個體工商戶、運銷大戶和經紀人,但他們大多經營條件簡陋,經營方式落後,專業化水平低。農民(農戶)雖然是農業生產經營最基本單位,是農村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但目前大部分農戶都處於單獨生產和經營的狀態。而農村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小。整個農村市場主體正處於一個自我發育、自我轉型階段。就其規模和對市場風險的抵抗能力而言,都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競爭的要求。
(八)農業風險共擔機製和風險市場建設過於滯後
農業是一個麵臨著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的行業。要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我們就必須減少這雙重風險對農業生產的衝擊。從國際經驗來看,建立風險共擔機製和建設風險市場是一個可行途徑,其形式主要有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市場。而在這一方麵,中國農村還處於一個萌芽階段。以農業保險來說,全國從事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隻有兩家--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而前者是唯一一家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此項業務的保險公司。而且農業保險在這個公司中處於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而對於農產品期貨市場,我國僅建立了兩家--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目前進入期貨市場交易的期貨品種共12個,其中糧食期貨品種隻有9個,而成交活躍的品種僅有大連大豆、豆粕和鄭州小麥3個,其餘品種的期貨交易基本上沒有形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