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3章 最好不想見(2)(1 / 2)

(一)加快市場經濟體製改革,徹底放開糧食和要素流通市場

具體來說,首先就是在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農村經濟運行機製,大力鼓勵、支持和引導鄉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並通過清理和修訂限製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製性障礙,為農村所有經濟主體創造公平有序的競爭和發展環境。其次是健全和完善農村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三是放開糧食等事關國家安全大局的大宗農產品市場的流通。同時通過一定的政策鼓勵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的供需對接,建立雙方的糧食利益對話機製,保證國家糧食市場穩定和糧食安全。

(二)加快農村市場體係的布局,製定科學的農村產品市場發展規劃

這要求我們首先要製定全國農村商品市場體係建設規劃及實施綱要,從宏觀上加強對農村商品市場體係建設的指導。其次是從全國這個大局出發,根據中國主要農產品產地分布和區域經濟、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出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的區域布局,特別是主產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第三是在完善東部農村的市場體係建設同時,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市場建設的政策和政府財政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東部企業和個人到中西部去投資建設市場,促進中西部地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三)加強日用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農村零售終端網絡和網點建設,加快其網絡體係在農村的覆蓋和延伸

第一,借商務部實施“萬村千鄉”工程契機,根據縣、鄉、村市場消費環境、消費層次不同,以及農村市場麵廣、分散的特點,引入新的業態改造以傳統百貨業為主的零售業態。

第二,在供銷社原有農村網絡的基礎上,借“萬村千鄉”的機會,按統一采購、統一配運、統一零售價格、統一門店形象、統一宣傳、統一服務等方式對原有農資網點進行升級改造,使供銷社成為農村農資經銷的主體。加快對基層原有非供銷社係統的農資網點(如農業“三站”及社會農資經商戶)改製,鼓勵這些網點以合營或聯營的方式加入供銷社或其他大型農資經營企業的連鎖經營網絡,對其實施統一管理,改善營業條件,使其以新的農資經營業態麵向廣大農村消費者。

第三,借鑒江西省郵政的做法,借助郵政遍布城鄉的營業網點和相對完善的郵政物流係統,鼓勵郵政發展農資經營,以此來構建一個獨立於供銷係統之外的全國性的農業生產資料批發零售網絡,從而在農資市場體係中引入一個競爭者,打破原有供銷係統的農資銷售壟斷地位,促進農資市場效率提高。

(四)完善農村市場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軟硬件設施的建設

首先是加強農村道路、水、電和信息網絡等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現代市場的發育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其次是根據完善市場服務功能的要求,加強對批發市場的配套設施建設,包括倉儲設施、配送係統、通訊、信息網絡、電腦結算係統、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係統等設施建設,尤其要對比較薄弱的市場信息服務加大投入。第三,加強現有市場經營管理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四是加強對農村市場建設的理論研究,探索市場新的發展途徑,通過製定農村市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為市場未來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指導方向。

(五)加快農村市場主體的培育工作,重點發展一批帶動能力強、示範效應顯著的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隊伍

一是根據當前市場流通主體存在運銷規模小、流通環節多、成本高、損失浪費大的現狀,在進一步增強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流通功能的同時,著重引導農民和各類合作組織在自願互惠基礎上的聯合與合作,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農產品運銷規模化、係列化、集約化,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大力培育、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及其他中介服務組織。三是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與工商企業、外貿企業、供銷社的經濟聯合,優勢互補,聯手闖市場、增效益。四是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大力培育代理商、中間批發商等商人組織,方便農民出售農產品,變分散的小批量上市為集中的大批量交易。五是重視塑造、構建農村金融市場的多元化主體,激活農村的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