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
氣是構成人體的有關物質成份。如清氣與穀氣。清氣是在上元肺氣的作用下,從自然界中吸入的“天氣”,由氣管而進入於心,和精血共同運行筋脈之中,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成份。穀氣是穀精通過三元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運行於筋脈之中,直接參與機體構成和營養機體的物質精微。
2.血
血是由水精與穀精在上元心氣的作用下化生的一種紅色精微物質。具有營養機體的重要作用。血的功能,一是血水通過筋脈的輸布到達全身各地起濡潤作用;二是血與清氣結合,刺激機體起動力作用;三是血與穀氣相合,輸布於周身起營養作用。血可分為紅血、青血、汙血和黑血四種。紅血由穀氣、清氣和血水共同組成,運行於索筋,具有營養機體作用。
3.精
精是具有營養機體和生育功能的營養物質。土家醫把精分為水精、穀精和孕精三類。
水精,是由人體攝入的水液,經腸吸收,肝的作用,參於筋脈中運行的營養物質。其作用主要包括:一是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具有濡潤軀體孔竅作用;三是為由汗竅排出,成為汗液,具有調節冷氣與熱氣平衡的作用。
穀精,是由人體攝入的食物,經肚的消磨,腸的發酵,肝的變化而化生的精微物質。其作用主要有:一為血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為孕精化生的重要物質基礎;三為由筋脈運送到軀體起營養作用。孕精,是由穀精與血在下元腰子的作用下生成的具有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質。
孕精由腰子生成後不斷地輸送到養兒腸或精脬中,以維持男女的性機能,如果男女交合,便能在養兒腸中孕育新的生命。
4.氣血精的環流
氣血精同居脈中,通過心氣的作用而流入索筋,灌注於三元、十竅、肢節,然後到達青筋,再由青筋注入心,循環往複,周流不息。
5.氣血精的轉換
氣血精三者同係人體生命活動賴以生存的精微物質。三者之間不僅關係密切,而且還可以相互轉化。
1.精與氣:精既是靠氣的推動才能化生,但氣又賴精的扶植才能充盛。精可生氣,氣可化精。人體精氣充沛,生命力就旺盛;精氣衰減,生命力就減退;精氣敗絕,生命也就終結。
2.精與血:精是血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充則血旺,精衰則血虛,精絕則血枯,但精又是穀精與血在下元氣的作用下形成的,血可化精。精血充足則機體營養充分,生命力旺盛;精血虛衰則營養不足,生命力減弱。
3.氣與血:血的化生與運行,均有賴於氣,但氣之所以能散布於機體內外上下,又靠血的運載。氣血充足,人體機能健壯;氣血不足,機能衰減;氣血塞滯,疾病由此產生;血枯氣脫,生命停止。
二、病因
(一)瘟氣指引起疾病之風、寒、濕、火。
1.風
風是72風症和72驚症的主因,許多疾病如癲癇、著涼等的發病與風有直接關係。
風有熱風、冷風、水風、內風之分。72風症中,熱風能引起火風、漆風、熱風、肚臍風、產後風、風癆、羊角風、破骨風等熱症。冷風能引起冷骨風、鑽骨風、眉毛風、擺頭風、趕腳風、節骨風、頭骨風、蛇風、頭痛風、蚯蚓風、秋魚風等冷症。內風可引起內節風、歪口風、抽風等內風症。水風能引起水滯風、水盎風等水風症。
2.寒
寒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外寒一般是指外界寒氣侵犯肢節筋脈頭麵引起的發熱、怕冷、腦殼痛、全身酸痛,由於是機體傷於寒氣而發病,故藥匠稱為傷寒病。內寒是指外界寒氣侵犯三元內髒而引起的病證,如寒氣犯肚則出現嘔吐、腹瀉等症。
3.濕
濕往往與風和寒相兼致病,故有風濕和寒濕之分。風濕是引起風濕病和一些皮膚病的致病因素。風濕侵犯皮膚,可引起風勞、風疹、癩痢(頭癬),臨床上一般有瘙癢症狀;傷及筋骨,引起骨節疼痛等症狀,藥匠稱為風濕病。寒濕多侵犯肌肉和中下元,引起身痛沉重,肢體水腫,腹痛吐瀉等寒濕病症狀。
4.火
外火是引起紅痧症、白虎症、雷火症等的主要原因,臨床常出現高熱,心煩口渴,便結溲赤等症。火毒易傷及皮肉,導致筋脈阻滯,血瘀肉腐,而出現局部焮紅、腫脹、灼熱、疼痛等症狀,如疔瘡皰癀等。
三元內火多由內髒本身功能失調而產生之火。上元火疾,病在腦心肺。腦火主要表現為神躁、神亂、神糊、神昏、神閉等;心火主要表現為心煩、胸悶、心痛等;肺火主要表現為咳喘、咯血、咯吐膿痰等症,中元火疾病在肚腸,臨床上多見於腸燥瀉下稀便黃臭或膿血,如痢症、幹霍亂、便結等腸火,及口渴欲飲、飯勞(多食易饑)、大肚痛、燒心、牙肉潰爛出血等肚火。下元火疾,病在尿脬,臨床出現血尿、尿痛、尿頻的尿積病等。
(二)生活飲食
1.生活起居
一是要適應氣候變化。如四季避風,春防濕,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反之容易產生風濕、寒濕、傷寒等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