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醫藥的民族特點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形象樸素
瑤醫對某些病症名稱,藥物的命名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過目不忘。如“生倒竹”一病,實際是患兒重度營養不良引起的消瘦、腹脹、腹壁表淺靜脈顯露,狀如倒生之竹子,故名。又如“生蛇”,是指手指或足指感染紅腫,狀如蛇之頭而稱之。藥名如鷹爪風,鷂鷹風,是指該植物的花或刺形狀如鷹之爪;羊奶果,即該植物的果實狀似羊之奶等,無不如此。有些藥物是以藥效而命名的,如一身保暖、十全大補,顧名思義,它們是屬於滋補類之藥物;而麻骨風、半楓荷,則是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的治療藥;有的是以生長環境取名的,如上山虎、守山虎、下山虎等等,這樣給采藥人員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如下山虎,隻能在山腰以下才能找到,山頂是不會有的,因為頂則已無處可上了。這些病名及藥名,形象逼真,意味深長。
瑤醫還常以動物之間相克來指導用藥。如貓捉老鼠,就用貓骨配合其它藥物來治療老鼠瘡(即淋已結核),狗怕老虎,就用虎骨配他藥來治療狂犬病;蜈蚣怕公雞,就以公雞的唾液來治療蜈蚣咬傷……。在瑤醫治病配方中,類似的例子很多,他們把深奧的醫學科學原理形象化,並與生活常識結合起來,以便記憶、傳授及使用。
二、藥物分風、打兩類
瑤醫用藥十分豐富,據調查所用品種達1236種,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虎”、“九牛”、“十八鑽”、“七十二風”共104種,對於藥物的分類有其獨特的民族特點,對具體某一種藥,除了按其性分為溫、熱、寒、涼、平性外,還按藥物功效分為風藥及打藥。風藥如白背風、四方藤、半邊風、血藤、金銀花藤、鴨腳木、九龍藤、麻骨風、小發散、大發散、紅糖等,凡能夠祛風活血、補氣補血的藥都歸為風類藥。臨床上用風類藥較安全,它毒副作用少,一般不會因過量而傷其身體,即便是老人、兒童或孕產婦都可放心使用。打藥是指有破散作用的藥物,這類藥物應用過量易傷身體,孕產婦及婦女月經期禁用;婦女、兒童及老人應慎用。如杉樹、桃樹、鬆樹、青蒿、尖尾風、韭菜、田七、鳥不站,透骨消等。臨床用藥是以這種分類為指導原則,然後再根據具體藥物的溫、熱、寒、涼、平性味及功能配方,常能收到顯效而又不會出大的問題。瑤醫審證組方原則除對症之外,還要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季節、氣候等情況,決定用風藥或打藥及兩者的搭配關係,從而最大限度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產生更好的療效。
三、植物藥與動物藥配伍應用
瑤醫用的植物藥,常與動物的肉、骨頭或內髒配伍。究其原因是:植物藥大多是用新鮮的原生藥,未經過特殊的加工炮製,一般水煎服或外洗,這樣藥力一般較猛,易過量而產生毒副作用,特別是打類藥,與動物性藥物配伍後,藥力就和緩些。再則配入骨頭等共燉,煎煮的時間較長,一些毒性植物藥,久煎後毒性可降低。同時,由於瑤族曆來生活條件艱苦,生活水準較低,動物蛋白來源少,加入動物的骨、肉、內髒共燉,吃肉喝湯,可以增加機體動物蛋白的攝取量,從而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有些動、植物藥配用,還能起到協同、增加藥效的作用。由於上述種種原因,瑤族用藥以動、植藥物配伍,常能收到殊效。
四、醫藥與衛生習俗相結合
衛生習俗,它反映了瑤族人民燦爛的傳統文化的健康部分,成為瑤族醫藥重要內容之一。
瑤族大多高山為居,遷徙頻繁,遊耕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深山老林,藥物資源卻十分豐富。勇敢勤勞的瑤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藥物資源防病治病、保護健康、繁衍後代的經驗是很豐富的。然而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無法對豐富的醫藥衛生經驗進行文字總結,傳給後代,衛生習俗則成為一種特殊的記載和傳錄方式,至今不少地區瑤寨仍沿用不衰。
(一)門邊插青葉
在金秀等一些瑤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門邊插上一枝青葉,告示外人不準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門連插上一枝竹葉,是女孩就在門連插上一枝樹葉。瑤族人民認為,嬰兒陽氣未足,接觸外人容易“招風引鎖”,故不準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滿月為止。
在嬰幼兒期,瑤家最忌的是“風”、“鎖”(包括現代醫學所指的新生兒肺炎、新生兒破傷風及嬰幼兒腹瀉)。“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開建縣瑤僮》中就有瑤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複入”的記載。
門邊插青葉實為一種有效的預防疾病措施,對減少許多新生兒疾病的發生,保證嬰幼兒的健康成長起了積極作用。
瑤族另一種衛生插青習俗是:家裏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鮮茅草打一個結,掛在大門邊上,暗示別人不要隨便進屋。他們認為,病人應忌風避瘴,而生人來時會給病人招風染瘴;另外,認為病人穢氣重,在自家大門邊插上青葉,別人看見青葉就會自動避開,以免把穢氣傳給別人,更不帶小孩去串門了。這不僅是瑤族人民在生活中養成的美德,也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與疾病作鬥爭而形成的對疾病傳播及預防的科學認識。
(二)火葬
瑤族的喪俗因地區和支係而異。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過去興過岩葬,現興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種: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嬰兒行掛葬,廣東連南八排行“遊屍葬”。據考,在遠古的年代裏,瑤族老人逝世,大都裝入棺柩設靈堂祭奠,請師公、道師做道場為死者超度,然後火葬。後來由於受到壯、漢族文化的影響,部分地區才改為土葬。但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等地區的部分瑤族至今仍用火葬。他們認為,人死後,腐敗的軀體會散發出一種毒氣,這種毒氣會汙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觸了被弄髒的水源、山林就會得病。他們還認為,那些因癆病(肺結核)、老鼠瘡(淋巴結核、鼻咽癌等)和發人瘟(霍亂)而死的人,他們的口鼻中會有孑孓蛆蟲湧出,這些孑孓蛆蟲不但能使接觸死者的人得病,還會通過汙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癆病”、“老鼠瘡”及發“人瘟”而死的人,死後立即用煎熟的雞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後再洗身入殮,做道場,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為送葬者每人帶一捆幹柴或鬆枝加上臨時就近拾來的幹柴,據說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蟲不讓其散發出來;二是已經散發出來的孑孓蛆蟲會附在有香氣的雞蛋上。這既保護了水源、山林的清潔,又方便了後代對遺骨的處理;更重要的是,對那些確患傳染病而死的人,經過火化,徹底地消滅了傳染源,保護了他人的健康。
(三)芭蕉葉當碗
瑤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尊敬長輩。許多地區的瑤族在紅、白喜事中,村寨內不管同姓異性,所有的男女長輩都要請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長老懂得到別人家裏飲酒作客或在群眾聚餐的場合,都自覺帶去餐具。如果他們忘了帶餐具,就會自覺地取芭蕉葉代碗,臨時修木枝代筷。餐中讓別人替他們挾菜放在芭蕉葉中。在這種場合,有病的老人不會受到歧視,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會熱情地給他們夾菜添飯。有的地方的瑤族還有家庭分餐的習慣。這說明瑤族先民對防止病從口入早已認識。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科學合理的。並作為一種習俗沿襲下來。
(四)藥粑
瑤族由於高山而居,村寨零星分散,三戶一村五戶一寨,遠古年代,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生產技術落後,衛生條件也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鉤蟲等)頗為流行。為了保證人們特別是後代的健康,廣西金秀的茶山瑤每年三、四、五月份習慣采用一種植物的葉搗碎取汁與糯米粉、糖混合做成粑粑吃,吃藥粑後第二、第三天,常能驅出大量的蛔蟲。由於方法簡便易行,糯米粑粑味香可口,而且驅蛔效果好,無任何副作用,男女老少均樂於接受,故而形成一種習俗沿襲下來。如果哪一家因缺糯米而做不了粑粑,那幺,鄰居的大嬸、大娘們會送些給他們,小孩子們相互之間也常會三五成群拿來粑粑做“家家”。從而保證了人們特別是兒童每年都能定期驅蟲,驅蟲覆蓋麵達100%。這一習俗,在山區醫藥科學技術落後的年代裏,對保護人群特別是兒童的健康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就是在今天,用糯米藥粑驅蟲,對於分散居住的瑤寨,也比防疫保健工作者挨家逐戶地去分發驅蟲西藥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