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醫藥簡史(1 / 3)

其它少數民族醫藥學 瑤族醫藥簡史

由於過去曆代統治階級執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迫使瑤族先民進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遷徙頻繁,過著艱苦的遊耕生活。他們以深山老林為居,與毒蛇猛獸為鄰。1949年以前,絕大多數瑤族地區都處於封閉自守的經濟狀態中,受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少,更沒有中醫或西醫的傳入。惡劣的地理、生活環境與病痛的侵襲,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他們在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疾病的鬥爭中,利用瑤山盛產的動植物藥資源,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瑤族醫藥。如到處高山陡坡,懸崖峭壁,蛇蟲咬傷,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病症發病率較高,瑤醫總結了一套以草藥外敷、內服、外洗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確鑿,療程亦短;由於居處為深山老林,海拔高,氣候寒冷潮濕,風濕痹痛、痧、瘴、蠱、毒等亦是多發病、地方病,瑤醫對這些多發病、地方病的治療,也總結了一套以內、服、外洗、藥浴、外敷、拔罐、藥墊、火攻、杉刺、陶針、針挑。刮痧、挾捏、蛋灸、艾灸、油火燈灸等多種綜合治療方法。

有關瑤族醫藥的記載,沒有專門的典籍,但古籍中可查到零星的記載。這些十分粗略的記載。對內涵豐富的瑤族醫藥雖是掛一漏萬,但仍可從中了解到源遠流長的瑤族藥史。

瑤藥是以草木為主,曆史上最早記載瑤族利用草木的當推《後漢書·南蠻傳》。書雲:瑤族先民“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他們既然會利用木皮來績衣服,以草實來染五色,那幺,會不會拿來“食”,拿來“敷”,拿來“洗”呢?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的經典著作中,對於瑤族醫藥的零星記載就較多了。蘇頌的《圖經本草》稱砂仁“今唯嶺南澤間有之”。瑤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作為瑤家一寶的靈香草,也多處見於宋代典籍中。如沉括在《夢溪筆談》中道:靈香草“唐人謂之玲玲香,亦謂玲子香”。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則記載了靈香草的生長條件、產地,泡製方法及銷路。書中雲:“瑤洞及靜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龍),凡深山木陰沮洳之地,皆可種也”。並將種植所得的靈香草“熏以煙火而陰於之”,然後運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瑤族先民就已對靈香草掌握了特殊炮製方法,至今仍然實用,這是很了不起的。因為生的靈香草其氣味並不香,在烈日下爆曬幹也不會香,隻有“熏以煙火而陰幹之”才能香氣四溢,才能使用。靈香草可作藥用,曾載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距瑤族種植,利用靈香草至少遲150~200年。瑤族先民除用靈香草作香料、驅蟲、驅蚊外,還用於治療感冒發熱、腹痛、腹瀉、頭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絕育。在周密的《齊東野語》中,有這樣的記載:“方春時,瑤女數十,歌嘯山穀,以尋藥挑菜為事。”可見,在宋代瑤族先民用藥已相當普遍。不僅習醫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婦女,都能“以尋藥挑菜為事”。這充分說明瑤族醫藥的悠久曆史。

瑤族居住、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惡劣,跌打損傷骨折。蛇蟲咬傷發生率較高,瑤族先民早已總結出一套治病醫傷的方法,除了用藥內服、外敷外,還掌握了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外科手術方法。如在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瑤人“忽遇藥箭,急以刀割去其肉,乃不死”。這是最原始而有效的外科手術方法。一個“急”字,道出了其中深奧的醫學科學原理;能製造使用藥箭(一般是用以狩獵),反映了對毒性藥物等藥性的認識。從內科服藥到外科開刀,很可能還需具備麻藥,說明瑤族醫藥在曆史上不但客觀存在,而且在宋代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500多年前,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原始的“吃茶人”。那裏有關他們“種茶、製茶和賣茶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說明瑤族人民對於喝茶有悠久的曆史,而種茶、製茶,與種藥、製藥是密切相關的。茶的藥用及保健價值,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從某一方麵反映了瑤醫藥的形成和發展。

到了清代,瑤醫藥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瑤族長期以來,依深山以居,刀耕火種。以砂仁、芋、楠、漆、皮、藤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瑤族……善識草藥,取之療人疾,輒效”;“耕作之暇,入山采藥,沿寨行醫”。可見瑤族人民種植、利用草藥的品種增多了,技術提高了,對各種草藥的性味功能深入的認識,對臨症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起到“取之療人疾,輒效”的療效。同時,已形成了一支專業或業餘的醫藥隊伍,擴大了行醫範圍。“沿寨行醫”大大方便了群眾,從而也推動了瑤醫藥的進一步發展,不斷壯大醫藥隊伍。

從一些地方誌的零星記載中,也可看出瑤族醫藥的源遠流長。如《記錄彙編》卷六十中雲:“瑤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膽礬、茴香、草果、檳榔諸藥,時時盜出市博魚鹽;《樂昌縣誌》載:“(樂昌縣)邑有瑤,不知始於何代……唯其人尚誠信,常以藥、茶、材木運入市肆,交易無欺”;《曲江縣誌》卷三曰:“瑤人,盤姓,古盤瓠之後也………平時多出桂頭圩貿易,或負藥入城,醫治頗效”;《嶺南記蠻》載:“蠻人(主要指瑤族)以草藥醫治跌打損傷及癰疽、瘡毒,外科一切雜症,每有奇效”。這些粗略的記載,不僅僅反映了瑤族醫藥的悠久曆史及瑤族人民利用醫藥為橋梁溝通了與各民族間的聯係及對中華民族的卓越貢獻,也表達了各族人民對瑤族人民的精湛醫藥技術和優秀品質的敬仰。

在曆史上,瑤族人民在預防醫學方麵也總結出豐富的經驗。如瑤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某些疾病是可以互相傳染的,當隔離了病人或焚燒其屍或遷徙其居,就能預防某種疾病的傳播。《開建縣誌》:瑤族“懼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複入”。在《阮通誌》中有這樣的記載:“有病歿,則並焚其屍徙居焉”。瑤族對天花等烈性傳染病,“采取嚴禁天花患者回歸原來材寨居住的方法,將病人與居民隔離開,以減少這種疾病的流行”。這種隔離方法在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族地區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區縣的羅運地區都曾采用過。瑤族許多地區有火葬的習慣。火葬既達到消滅傳染源的目的,又可保護環境免受汙染。這種文明的葬禮,也正是當今社會所提倡和推廣的。

瑤族的村規民約,也反映了瑤族預防醫學曆史的又一個側麵。如《瑤家河規》中規定:“不能亂倒雜物汙染河水”。瑤族的“石牌”中也有關於不得亂放藥毒魚的規定。這都說明了瑤族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中很早就認識到疾病可以傳染,用隔離或消滅傳染源的方法可以製止傳染病的流行,用預防的方法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並采取了簡單易行而有效的隔離方法及地方法規性的環境保護措施。瑤族人民就是將防與治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保證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也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貢獻。

特殊環境造就的獨特瑤族醫藥,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過去由於種種曆史原因,瑤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瑤醫藥缺乏係統的整理和專著記載。但是在瑤族民間,瑤族醫藥已形成自己的傳統。她不僅廣泛流傳於民間瑤族醫生中,還大量存在於民族風俗習慣之中,其內涵十分豐富,診療方法多彩獨特。如在診病方法上,除了采用望、聞、問、觸並以問診為主的方法外,常用的還有麵診、目診、耳診、舌診、掌診、足診、甲診、腹診、藥物診等,總結出了風、鎖、痘等病症名稱。在治療方法上,除了采用瑤山豐富的動植物藥內服、外敷、外擦、藥浴、,藥掛、藥佩、藥熨、藥灸、藥墊等外,還常使用針灸、磁灸、骨灸、蛋灸、火灸、艾葉灸、打火罐、按摩、刮痧、挾捏痧、杉刺、陰陽火攻、熏洗、神火滾按、割治、針刺、陶針、植物刺等方法治療疾病。治療的病種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神經精神病科等。對於毒蛇傷害,跌打刀傷,風濕癱瘓及避孕絕育的治療,也有許多特效良方。在長期與疾病的鬥爭中,瑤族先民對於一些特殊的人體生理及病因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於用藥,基本上都采用山區盛產的民族藥(草藥及動物藥),並以鮮用及飲片為主、部分經特殊炮製後使用。其用藥曆史極其悠久,在實踐中還根據藥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點總結出獨具一格的“五虎”、“九牛”、“十八鑽”、“七十二風”等104種瑤醫常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