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藥治病書》原名叫比木都且(譯音),意為“造藥治病解毒。”成書年代約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全書共19頁,用涼山彝文書寫,自右向左橫書。共約有6000個彝文字,譯成漢文約一萬字。分278個自然段落,書中絕大部分是關於醫藥的敘述,夾有少量巫術咒語。其醫藥部分,共收載疾病名稱142個,藥物201種。其中植物藥127種,動物藥60種,礦物藥和其它藥物14種。所載病名多為涼山彝族當時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所收藥物大都產於當地。值得一提的是:書首的一段話開門見山:“這是造藥治病書”。點明了本書的主題,是重於醫而輕於巫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在“巫”的統治下產生,卻又竭力衝破“巫”的束縛的醫書。它是彝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醫病書》係手抄本。抄於清雍正八年(1731年),它以樸素簡明的彝文記載了38種疾病,其中內科病6種,外科病4種,兒科病2種,眼科病1種,方劑68個,其中單方38個,複方31個(由二味藥組成者20個,三味藥以上者11個)。均作煎劑服。全部處方共列有藥物97種。其中動物藥25種,植物藥72種。
《好藥醫病書》,又稱《醫病好藥書》。此書抄於幹隆丁已年(1737)冬18日,內容較《醫病書》豐富,涉及範圍亦廣。記載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和五官科等39種疾病,共有317個處方。由單味藥組成的方劑有171方,占54%。但在複方三味藥以上的方劑明顯地比《醫藥書》多。這充分說明該書對藥物功效的認識已進了一步,不僅掌握了藥物的主要作用,而且對藥物的多種作用和配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治療方法上,除了內服外,還采用了外包治療瘡瘍、刀傷和跌打勞傷;外搽治療疔瘡和皮膚病。按摩治療腹痛和頭疼;搔刮治療腹痛、腹瀉;煎湯治療瘡、癬、疥、癩等。具體療法亦有增加,體現了當地彝醫的特色。全書共使用藥物370味,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分類法大致分為水、火、土、金石、穀、菜、果、木、草及禽類、獸類、魚類和鱗類等13種,但以草類最多。該書比《醫病書》涉及麵廣,數量亦多,是內容比較豐富而全麵的著作。
《娃娃生成書》,又名《小兒生成書》。為手抄本,抄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6年),屬於介紹婦科、兒科部分生理知識的專篇,它以樸素、生動的彝族文字將胎兒逐月發育,生長的情況作了描述。對從嬰兒直到兒童(1~9歲)的智力、生理變化也作了簡單的記述。
《超度書·吃藥好書》一書中有介紹藥物的專篇,包括藥物25味,治療9種病症,在24味動物藥中重點介紹了5種動物肉和10種動物膽的功用。均係彝民經常狩獵所能捕獲的動物,如野豬、獐子、熊、麂子、猴子、鷹、烏鴉、魚、蛇等。
《醫算書》是在四川省涼山州發現的,成書年代不詳。醫算,是古人將天文曆法知識運用於生老病死方麵的一種方法。它主要解決壽命的測量,疾病的預測,以及生命周期性節律的計算。醫算也是生命運動與天體運動的結合。
彝族醫算主要依據太陽曆和陰陽曆來推算病人的年齡、禁日、衰年。
在以陰陽曆推算禁日的《醫算書》中,還附有一些藥物治療方法。這些藥物幾乎全力動物藥,是作為萬一在禁日中因施行針刺損傷了身體以後的應急治療來使用的。這不僅說明彝族使用藥物治療的思想和方法,還證實了彝族醫算的目的是為了治病、防病。醫算與藥物治療是共存互用,不可分割的。
《聶蘇諾期》是新近出版的又一部發掘整理出來的古彝醫書。該書內容豐富,除涉及病症、治法、用藥等方麵外,還按病症分類收載了許多彝族醫案。這對研究當時彝醫對疾病的觀察和認識以及治療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幫助,這是該書的特色之一。特色之二是該書所載的273種彝族藥,每種都列出彝文名及相應的漢語音譯,基源(包括拉丁學名和藥用部分),為今後的臨床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特色之三是突出了彝族在用藥方麵的一些特點,譬如:彝醫善用植物寄生入藥,書中例舉了多種寄生類藥材,豐富了植物藥藥用部位的研究內容。
古彝文書籍《尋藥找藥經》不是畢摩的經書,而是用五、七言韻文寫成的說本。書中向聽眾述說找藥的艱辛,藥物的珍貴;同時也承認藥草隻有勞動者(牧羊女)才能找到;而藥草的發現是從對動物的觀察中得到啟發的。書中首先描寫藥物的珍貴,其貴重到了部落首領們不惜以“九黑牛為禮”,“六羊六黑牛為禮”、“三羊三黑牛為禮”作祭去祈禱尋藥的成功。這說明了彝族先民對醫藥的迫切需要。然後敘述找藥艱難。天君(首領)、天臣(頭目)、天師(祭師、畢摩)一起出動,誰也找不到“不病不死藥”。這反映了彝族醫藥不經過實踐,光靠“神”力是不會產生的。
《老五鬥彝醫書》是1987年聶魯、趙永康在雲南省新平彝族自治縣老五鬥鄉一帶發現。據考證,此書屬清末時期著作。此次發現的是民國三年抄本,全書均用彝文手抄,是一本較珍貴的彝族醫藥文獻,它可以提供研究彝族南部方言區的醫學流派和發展情況。
該書記載疾病53個。其中內科疾病17個,傷科疾病5個,外科疾病18個,婦科疾病4個,蟲咬傷4個,中毒性疾病2個,兒科疾病3個。針刺部位五處:人中、七宣、百會、湧泉、太陽。火罐拔毒一種。記載動物藥123種。
《三馬頭彝醫書》是1986年在雲南省元江縣窪垤三馬頭李四甲家發現的,此書沒有記載具體年代。據考證,此書屬於晚清彝族醫學著作,全書均用彝文書寫。書中記載疾病69個,其中內科疾病41個,婦科6個,兒科1個,外科16個,喉科1個,傷科1個,中毒性疾病3個。記載藥物263種。
《窪垤彝醫書》是1986年在雲南省元江縣窪垤李春榮家發現的。據考證屬於晚清著作。書中記載疾病48個,其中內科28個,婦科3個,兒科2個,外科2個,傷科8個,誤吞異物2個,蟲獸傷5個,中毒性疾病3個。記載動物藥75種。
《查詩拉書》是一本流傳在哀牢山地區彝族村寨中較為完整的殯葬祭詞,它係統地介紹哀牢山地區彝族喪葬習俗。但是書中論述了不少彝族醫學知識,如對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幼童期,少兒期的生長發育過程進行了全麵的論述。本書在用藥上大膽使用膽類藥,體現了彝族醫藥特色。並提出很多衛生防疫及處理措施。
《尼蘇奪節》是一部彝族創世史詩。全詩由10個神話故事組成,從開天辟地、戰勝洪水猛獸、栽種穀物、發展生產、婚姻戀愛、音樂舞蹈、金屬采煉,一直寫到民族風情,倫理道德和創造文字為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情節動人,文字流暢,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描寫了彝族人民曆史發展的過程。
除上述內容之外,該書中還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知識。書中在記載有病要求醫是這樣說的:“若要人不死,要把太醫求,要把良藥吃,娘古阿娘吉,娘別厄母病,天天去求神,日日去卜卦,早晚又刮瘀。卜卦卦不利,求神神不靈,樣樣都做遍,病魔不脫身。尋思人世間,人人這樣說,治病要煨藥,吃藥能治病。”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彝醫主張人生了病,要積極尋藥治療而不能信奉鬼神,彝醫還認識到,藥物隻能治病而不能使人生不老,因為這是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
《看人辰書》一書是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發現的。此書係統的記載了在某些特定日子,針刺特定部位會發生危險,就把相應的日子定為“某日”。它用陰陽曆推算禁日,按每月36天計算,逐日有禁刺部位。明確指出:“在這些日子針刺時,要注意碰著人辰而發生意外。”
《斯包比特依》是在涼山州發現的一本彝醫書,全書用彝文書寫。彝族認為。“斯色”的疾病屬於漢醫學的風濕一類疾病。“斯”是神靈,“色”是遊蕩。“斯色”即如神靈遊蕩不定之意。故稱天氣、山氣、地氣、水氣等所引起的疾病為“斯色”病。
書中比較詳細地論述了“斯色”病的起源,傳播及如何驅趕這些病邪的方法。通過了解該書,可以從一個角度看到,彝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認識到治療本病的措施和方法。
由上可見,彝族醫藥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斷發展,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