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民間,廣泛存在一些擅長醫藥的普通群眾,他們的醫藥經驗來自家族內部口耳相傳,並主要在家族內部使用。以經驗醫學為主,融采藥、製藥、治病、配方等多項工作於一身。配藥時不用秤,藥物份量亦無一定之規,主要以醫生的經驗為依據。他們對當地出產的動植物藥有本民族的稱呼,例如稱麝香為勒舍,熊膽為峨節,大黃為勒烏,車前草為吾莫迭補等。並有本民族積累的特殊用藥經驗,如用阿衣(冬葵)引產催生,用衣布阿節(多毛隱翅蟲)治淋巴結核,都拉(毛茛科植物紫烏頭)解烏頭毒,拉莫各爾(菊科等三七)治風濕關節疼痛,其它還有伊斯(貝母)止咳,猴骨治肺病,蛇膽消瘤,熊膽治腫塊,野豬腎通尿結石等。
彝族習慣采集新鮮的植物葉或根或根皮,加少許水或鹽衝爛、揉搓、搗絨後,敷於傷患處。例如將斯赤列(忍冬科接骨木)的根皮衝爛,再加其它藥物敷治骨折,將爾吾(壩子花)花順在掌心揉搓,以其汁搽塗蜂叮處等,其習用植物藥多達數百種,並能區別各種草藥不同部位的特殊功效。
由於長期生活於高山林區,自然環境惡劣,造成的刀傷、箭傷、跌傷、蛇傷等外傷機會較多,故彝醫多長於治療外傷。例如以麝香治蛇傷、熊膽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等。對於風濕、疥瘡、瘧疾、肺病、胃病、痛疾、難產、淋巴結核等治療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於不能認識這些疾病產生的原因和不能從理論上揭示其實質,隻好借助於巫術,歸於鬼的作祟,如麻風鬼、肝病鬼、生瘡鬼、肺病鬼等,但在治療上有如前所述的多種辦法。
藥物複方,在彝族醫藥中也時有使用。如以赫得布(地攏豬)為主,配以大豆、燕麥、豬油、清油調製的軟膏治療淋巴結核,在彝區通用。又如以吾莫迭補(車前草)、契厄(野蒿子)、厄什阿馬(仙鶴草)、尼尼契(地蜂包)四種熬水吃治腹泄消化不良等。
有人將彝族醫藥特點總結為:“以經驗為主,長於外傷,兼有內治,草藥豐富,動物藥多,喜鮮用,有複方。”
在疾病的預防方麵,彝族群眾從實踐中已體會到,選擇住地時,應避開疾病流行區和毒草叢生之地。並對麻風病人實行遷居獨住,死後火葬或牛皮包裹深埋,對染病牲畜亦實行深土埋葬,或以整個家支(部落)搬家遷居以躲避疫病等。並用拉助(女貞)、格烏(野八角)、藥果(岩擅香)等熏“鬼”進行空氣消毒殺菌,以阻止麻疹、傷寒、瘧疾等傳染病流行。
近代,彝漢醫藥交流日益增多,彝醫善於吸收漢醫的營養,逐漸擺脫過去單方單藥,隻憑經驗的傳統格局,使彝醫藥有了突破性發展,為彝族醫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勤勞智能的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在與疾病鬥爭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探討發掘,積累了本民族特有的醫藥經驗,整理了大量醫藥文獻,為我國民族醫藥的發展寫下了光輝一頁。現將古彝醫籍中有代表意義的文獻歸納如下:
《雙柏彝醫書》又稱《明代彝醫書》,是1979年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藥檢所在雙柏縣發掘出的一本古彝文醫書。原件為彝醫書,因其成書於明代,所以又稱《明代彝醫書》。
據該書抄本原伯《序》所稱:此書成書於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以後曆經清代、民國多次傳抄。此次麵世的是民國一年(公元1912年)的抄本。此書共有古彝文約5000字,記錄了56個病種,87個處方,324味藥物。全書內容豐富,敘述較詳,以病症為綱進行編寫,所列病症、症狀或體征約有60種左右。有的直接以病名出現如瘧疾、蛔蟲、奶瘡等;有的則以病因命名如蛇咬傷、菌子中毒、皮膚濕疹等;但多數還是對症狀的描述,以症狀為病名的。如老母豬風、惡心嘔吐,噎脖子等等。書中內容涉及到臨床各科,其中屬內科者約20多種,屬外科(包括皮膚科、花柳科)者約16種,屬五官科者約有6種,屬婦產科者約有5種,此外,還有少數屬於骨科、神經科和兒科的。在一病一症下,少則一方,多則十餘方,也有一方通治數病的。全書列方劑243個,複方多於單方。複方由二三味或五六味藥物組成,未見10味以上的。書中的治療法多種多樣,在內服外治的基本治法下又衍生出了多種治法,如外治的方法就有藥水外塗,濕布熱敷,藥渣外敷,針挑,拔火罐,小夾板固定等等。某些病症還注明了禁忌,有的禁吃醃菜,有的禁吃雞肉、豬肉,尤其是禁吃母豬肉等等,這些內容體現了當時的彝醫對疾病的產生,病情的進退,藥物的生克關係都有一定的認識。
《雙柏彝醫書》是對16世紀以前彝族人民醫藥經驗的總結。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內容如此豐富的彝族醫藥專門書籍。彝族的醫藥經驗,多散在於各種經書、史書中,非常零星片斷。而《雙柏彝醫書》則在近五千字中,詳細說明了多種疾病的治療藥物和使用方法。而這些疾病和藥物。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雙柏彝醫書》的出現,說明了16世紀中葉彝族醫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證明當時主要以行醫為業的彝族醫生已出現了。他們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已經有意識收集本民族的醫藥知識,並將之歸納、整理為專門的藥方專書。並且此方書,不僅概括了醫藥知識,又具有指導人們行醫治病的作用。它所記載的病種是彝區常見病、多發病;它所收錄的藥方和治療的方法是彝族人民迫切需要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在很困難的環境下,輾轉傳抄,流傳了400多年而不失。國內有研究彝族醫藥的學者把《雙柏彝醫書》的發現稱之為“彝族醫藥史研究中的第一次重要發展。”
《啟穀署》是貴州省仁懷縣政協秘書長王榮輝同誌保存的一本彝族醫藥古籍手抄本。其成書年代難以考證,據遵義醫學院教授鑒定推測,“本書成書年代不會晚於明萬曆庚寅年(1590)年。”
《啟穀署》經過翻譯整理,記載有5門,38個疾病,263個方劑,此書是一部臨床價值較高的彝醫書,經後人臨床驗證,有效率達95%以上,是我們研究彝族醫學很有參考價值的文獻資料。
《指路書》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語《卓莫蘇》,由金國庫老人和羅希吾戈先生譯定。據推測成書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際。此書屬彝族喪葬儀式唱誦的經書,內容主要講死者的祖先某人曾在何地生息。“指路”是給死者的靈魂指明道路,把死者的靈魂從當地沿著遷徙來的路線送回彝族祖先的發源地。但是,書中記載了大量的醫學理論,對彝族男子生平活動的描述及對婦幼保健,人體發育,胎產的認識運用唯物主義的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供牲獻藥經》是彝族古典文獻《作祭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祭奠死者時唄耄唱誦的一種經文,雖然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確實有一部分內容是樸素的唯物思想的認識和反映。《供牲獻藥經》(以下簡稱《獻藥經》),寫於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曾廣泛流傳於雲、貴、川三省。它是著名曆史學家、社會學家馬學良教授1947年在雲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團街區安多康村彝族畢摩張文元家調查時發現的。後經馬教授翻譯整理成彝漢對照本。
《獻藥經》中記載了很多的醫學理論,其中內容涉及內科、婦科、兒科、外科、傷科、胚胎、采藥,藥物加工炮製等等。其中內科記載了18種病證及其治療,如冷病瘦病、落水得病、哮喘病、寒熱往來病、瘴氣病、眼花目眩病、中毒身體消瘦病、哼病、嚎病、呃逆病等。婦科疾病中記載了不孕證、性淡漠等。外科疾病主要記載了癩病、癢病、癰疽的症狀及治療。傷科疾病中主要記載了跌打勞傷及犬咬傷的治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獻藥經》中關於胎兒在母體中的發育描述甚為生動:“古時人獸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象塵草葉,三月似青蛙,四月象四腳蛇,五月如山壁虎,六月始具人形,七月隨母體轉動,八月會合母親的氣息,九月生下母親懷中抱。”這段描述,十分具體地闡述了胎兒的發育過程,並且提出了孕育中的生命在三至四個月時開始四肢分化,在臨產前一至二個月時產生同母體精神上聯係的觀點。由於這段文字所具有的原始樸素的醫學觀,被美國學者肯尼思·卡茲納選入其著作《世界的語言》(kennethketxner:thelanguageoftheworld,funkandwangnalls.newyork,1975)一書中,作為彝語言文字的樣品。至於出生後嬰兒從一月至成年的漫長曆程,書中亦有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