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少數民族醫藥學 壯族醫學理論體係
長期的生產、生活和醫療實踐,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加上壯漢文化的交流,使壯醫藥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
一、陰陽為本,三氣同步——壯醫的天人自然觀
壯族聚居和分布地區處於亞熱帶,雖然平均氣溫較高,但四季仍較分明。日月穿梭,晝夜更替,寒暑消長,冬去春來,使壯族先民很早就產生了陰陽的概念。加上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流和影響,陰陽概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就更為廣泛,自然也被壯醫作為解釋大自然和人體生理病理之間種種複雜關係的說理工具。《廣西通誌·卷十六》(明)稱:壯族民間“篤信陰陽”。著名壯醫羅家安在所著《痧症針方圖解》一書中,就明確以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盛陽盛對各種痧症進行分類,作為辨證的總綱。總之,壯醫認為大自然的各種變化,都是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平衡、陰陽轉化的反映和結果。陰盛陽盛的說法較為特殊,其形成是否與壯醫地區氣溫既偏高,同時雨量也充沛的自然現象以及某些痧症的特殊症狀表現有關,有待深入探討。壯醫有時也引進中醫五行學說作為說明工具,但大抵停留在事物屬性上,很少涉及到五行五克傳變之類。因此總的來說,五行學說畢竟沒有成為壯醫理論體係的組成部分。
壯醫關於天地人三氣同步的學說,是柳州地區民族醫藥研究所名老壯醫蕈保霖先生在“壯醫學術體係綜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對河池、柳州、南寧、百色地區(均為壯族聚居地區)民間壯醫的實地調查中,也證實確有此說。天地人三氣同步,是根據壯語“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須順天地”意譯過來的。其主要內涵為:①人稟天地之氣而生,為萬物之靈。②人的生長壯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氣涵養和製約,人氣與天地氣息息相通。③天地之氣為人體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氣又是在不斷地變化。日夜小變化,四季大變化,是為正常變化;而地震、火山、台風、洪水、隕石雨等則是異常變化,是為災變。人作為萬物之靈,對天地之氣的變化有一定的主動適應能力,如天黑了會引火照明,天熱了會出汗,天冷了會加衣被,洪水來臨會登高躲避等。甚至婦女月事也與月亮的盈虧周期有關。對於天地氣的這些變化,人如能主動適應,就。可維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不能適應,就會受到傷害並導致疾病的發生。④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是一個有限的小宇宙單元。壯醫認為,整個人體可分為三部:上部天(壯語稱為“巧”),包括外延;下部地(壯語稱為“胴”),包涵內景;中部其象人(壯語稱為“廊”)。人體內三部之氣也是同步運行,製約化生,才能生生不息。形體與功能相一致,大體上天氣主降,地氣主升,人氣主和,升降適宜,中和涵養,則氣血調和,陰陽平衡,髒腑自安,並能適應大宇宙的變化。⑤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共同形成了人體的適應與防衛能力,從而達到天地人三氣同步的健康境界。
二、髒腑氣血骨肉,穀道水道氣道,龍路火路——壯醫的生理病理觀
壯醫認為內髒氣血骨肉,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基礎。位於顱內和胸腔、腹腔內相對獨立的實體都稱之為髒腑,沒有很明確的“髒”和“腑”的區分觀念。顱內容物壯語稱為“塢”,含有統籌、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動的意思。如精神病出現精神症狀,壯醫統稱為“塢亂”或“巧塢亂”,即總指揮部功能紊亂的意思。壯語稱心髒為“咪心頭”,有髒腑之首的意思。稱肺為“咪缽”,肝為“咪迭”,膽為“咪背”,腎為“咪腰”,胰為“咪曼”,脾為“咪隆”(意譯為被遺忘的器官),胃為“咪胴”,腸為“咪雖”,膀胱為“咪小肚”,婦女胞宮為“咪花腸”。這些內髒各有自己的功能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沒有什幺表裏之分。當內髒實體受損傷或者其它原因引起功能失調時,就會引起疾病。由於壯醫沒有五行配五髒的理論,因此認為髒腑疾病也沒有什幺必然的生克傳變模式。
骨(壯語稱為“奪”)和肉(壯語稱為“諾”)構成人體的框架和形態,並保護人體內的髒器在一般情況下不受傷害。骨肉還是人體的運動器官。而且人體內的穀道水道氣道以及龍路火路,都往返運行於骨肉之中。骨肉損傷,可導致上述信道受阻而引發其它的疾病。
壯醫認為,血液(壯語稱為“勒”)是營養全身骨肉髒腑、四肢百骸的極為重要的物質。得天地之氣而化生,賴天地之氣以運行。血液的顏色、質量和數量有一定的常度,血液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體的許多生理和病理變化。刺血、放血、補血是壯醫治療多種疾病的常用方法。查驗血液顏色變化及粘稠度變化,是一些老壯醫對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
壯醫對氣(壯語稱為“噓”)極為重視。這裏主要指人體之氣。氣為陽,血為陰。氣是動力,是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力的表現。氣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可以感覺得到:活人氣息,一呼一吸,進出的都是氣。壯醫判斷一個病人是否已經死亡,主要依據三條:①“巧塢”(即頭腦)是否還清醒。人死了“巧塢”就停止活動,再不會清醒和思考了。②“咪心頭”(即心髒)是否還在跳動。人死了“咪心頭”就會停止跳動。③鼻孔還有否呼吸,即有無進出氣。人死了呼吸就會停止,自然不會有氣進出了。可見有氣無氣,是生與死的界限的標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體生命以氣為原,以氣為要,以氣為用,有了疾病則以氣為治。氣是壯醫臨床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壯醫三氣同步理論主要是通過人體內的穀道、水道和氣道及其相關的樞紐髒腑的製化協調作用來實現的。壯族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知道五穀稟天地之氣以生長,賴天地之氣以收藏,得天地之氣以滋養人體。其進入人體得以消化吸收之信道稱之為“穀道”(壯語稱為“條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腸。其化生的樞紐髒腑為肝、膽、胰。水為生命之源,人體有水道進水出水,與大自然發生最直接、最密切的聯係。水道與穀道同源而分流,在吸取水穀精微營養物質後,穀道排出糞便,水道主要排出汗、尿。水道的調節樞紐為腎與膀胱。氣道是人體與大自然之氣相互交換的信道,進出於口鼻,其交換樞紐髒腑為肺。三道暢通,調節有度,人體之氣就能與天地之氣保持同步協調平衡,即健康狀態。三道阻塞或調節失度,則三氣不能同步而疾病叢生。
龍路與火路是壯醫對人體內雖未直接與大自然相通,但卻是維持人體生機和反映疾病動態的兩條極為重要的內封閉通路的命名。科研人員從對廣西大新縣著名女壯醫陸愛蓮等人的調查訪問中,了解到這一帶的壯族民間醫生大都推崇這一傳統理論。壯族傳統認為龍是製水的,龍路在人體內即是血液的信道(故有些壯醫又稱為血脈、龍脈),其功能主要是為內髒骨肉輸送營養。龍路有幹線,有網絡,遍布全身,循環往來,其中樞在心髒。火為觸發之物,其性迅速(“火速”之謂),感之灼熱。壯醫認為火路在人體內為傳感之道,用現代語言來說也可稱“信息信道”。其中樞在“巧塢”。火路同龍路一樣,有幹線及網絡,遍布全身,使正常人體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感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和刺激,並經中樞“巧塢”的處理,迅速作出反應,以此來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實現“三氣同步”的生理平衡。火路阻斷,則人體失去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適應能力,導致疾病甚至死亡。
壯醫對脾髒生理功能認識較晚。因長期弄不清楚其功能作用,好象是多餘的被遺忘的器官,故而壯語稱之為“咪隆”(意為“被遺忘的器官”)或“咪蒙隆”(意譯為“不知其作用的器官”)。後來大約在屠宰禽畜及解剖中,一再發現脾髒內藏血較多,加之人生氣時叫“發脾氣”,慢慢領悟到,脾髒可能是一個人氣血的貯藏調節庫。
壯醫認為人體的生殖繁殖機能,也是由天地陰陽之氣交感而形成的。男精為陽精,女精為陰精;男精產生於“咪麻”(即睾丸),女精產生於“花腸”。人體順應著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到一定年齡就會具有產生繁衍後代的“精”的能力。兩精相搏,形成胚胎,然後在胞宮內發育成人。人生易老天難老,但天地授予人以繁衍後代的能力,故人類能與天地並存並保持“三氣同步”。
壯醫將人的精神活動、語言及思考能力,歸結為“巧塢”的功能。故凡是精神方麵的疾病,在治療上都要著眼於調整“巧塢”的機能。“巧塢”為上部天,位高權重,全身骨肉氣血,內髒器官都要接受“巧塢”的指揮,是名符其實的人體總指揮部。“巧塢亂”或“巧塢壞”就會指揮失靈。失誤而導致其它髒腑功能失調,使三氣不能同步而引發全身性的疾病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