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治療方法(1 / 2)

蒙族醫藥學 蒙醫治療方法

蒙醫學將疾病分為陰性病、陽性病兩大類型。進而分為“赫依”、“希拉”、“巴達幹”病三種病質。這三種病質又可分為4門,404病,1116證。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將這些病證歸納為20種基本性質。“赫依”(諸風)病的性質是糙、輕、寒、細、強、動等6種;“希拉”(火、熱)病的性質是脂、銳、熱、輕、臭、泄、濕等7種;“巴達幹”(痰、寒、濕)病的性質是脂、寒、重、鈍、柔、固、粘等7種。針對這些病質,蒙醫采取多種治療方法和手段。

藥物治療在臨床實踐中,主要是利用藥物的17種功能(柔、重、溫、脂、固、寒、鈍、涼、和、稀、燥、淡、熱、輕、銳、澀、動)去克製病證的20種基本性質,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其大致情況是:克製“赫依”病質,柔→糙、重→輕、熱→寒、脂→細、柔→強、固→動;克製“希拉”病質,淡→脂、鈍→銳、寒涼→溫熱、和→輕、稀→臭燥、燥澀→濕泄;克製“巴達幹”病質,淡→脂、熱→寒、輕→重、銳→鈍、澀→柔、燥→粘、動→固。符號“→”表示克製,前為藥物功能,後為病證性質。

除藥物治療以外,蒙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還逐漸摸索出一些適合於地域和民族特點的治療方法與技術,如飲食療法,外傷與正骨療法、正腦術、灸療、放血療法等。

飲食療法

蒙古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病之始,始於食不消;藥之源,源於百煎水”。諸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隻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是古代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馬奶酒救治受傷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記載。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用漢文編著的《飲膳正要》中記載了各種食物、有關驗方和蒙古族的大量飲食療法、營養保健膳食等內容。第三卷中按米穀品、獸品、禽品、魚品、果品、菜品以及料物共7類,收載了常用食物計203種,對這些極易得到的普通食物進行整理、歸納、闡明了每一種食物的性、味、有毒無毒以及效用,有相當的實用價值,並附有170幅插圖。書中還介紹了關於“養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等專題。此外還闡述了“服藥食忌”、“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問題。此書一直在蒙醫飲食療法中使用。

外傷與正骨療法據史書記載,蒙醫傷科形成較早。由於蒙古族人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騎馬射箭,經常發生跌傷、骨折、脫臼、腦震蕩等創傷。因此,自古以來就積累了正骨、治傷方麵的經驗。對於各種兵器創傷,也有不少醫療方法。如在《蒙古秘史》等曆史文獻中,就有用燒灼療法來治療流血不止的傷口;用蒸氣罨的活血方法治療內傷;用牛羊草結的退燒療法、熱罨療法;用駝鮮血治療箭傷等。明清時期的著名外科醫生和正骨師綽爾濟·墨爾根,擅長外科手術和正骨、按摩、罨療、藥浴、塗法等外治術,曾采用冰凍麻醉方法進行正骨手術。一位叫伊桑阿的醫師,他的正骨術很出名。這些醫家的醫術代代相傳,對蒙醫正骨術的繼承和發展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