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腦術在蒙醫典籍《甘露四部》中有詳盡的記述。據記載,治療方法有四種,無論何種方法均應用“以震治震”的原理。適用於牧民落乘、跌傷等外傷所致的腦震蕩。治療用具有布帶、碗、筷、小錘、沙子或米。方法是先用布帶將患者的頭部緊緊圍裹一圈,然後裝滿沙子或米的碗用布蒙住,倒置在患者頭頂,令患者將一隻筷子橫咬在嘴裏,醫生用另一隻筷子敲打所咬筷子露出的兩端,作為預備性(或診斷性)治療,然後再用小錘隔著布帶在患者腦後枕部震敲3~9次即可。
灸療蒙古灸療是在熱敷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1000多年前藏醫《四部醫典》中就有“蒙古灸”的記載。蒙古灸是一種將炒黃的小茴香包裹在白淨的羊毛氈中,進行燒灼、溫熨;或將一小塊白淨的羊毛氈浸泡入黃油中煎煮後取出敷置於應灸部位。灸草用廣泛生長於蒙古各地的白山薊草。還可采用西河柳灸、火把灸、溫針灸等方法進行灸療。
放血療法將一定部位的淺部靜脈切開或刺破進行手術放血,以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多用於由血、希拉引起的熱性疾病,如傷熱擴散、騷熱、疫熱、癤腫、瘡瘍、痛風、索日亞(包括結核)、丹毒、黃水病等。巴達幹與赫依引起的寒證,如果與血和希拉合並時,亦可采用放血治療。放血療法時機的選擇和把握因疾病的不同而各異。如體腔出血侵及髒腑、擴散熱、騷熱、食物中毒等,易在發病初期及時放血施治;而身體沉重麻木,但無惡寒症狀者,則宜於在疾病中期放血;當疾病因血和希拉熱邪,病血漫布於脈道,易轉化為其它疾病時,則在應用其它方法引發其餘熱後,施行放血療法。放血方法分為術前準備和正式放血兩個步驟。術前準備又分為遠行和近行兩種。遠行即熱病未成熟時,在放血前先服三天清血湯藥,促使其成熟,使正血與病血分離,然後再放血施治。近行即放血前不服藥,但通過曬太陽或烤火取暖驅涼、祛寒。正式放血,又包括放血前的結紮,部位選穴,具體操作,觀察血色、放血量和輔助治療等內容。體質虛弱、孕婦、產後、浮腫、胃火衰敗等寒性疾病患者忌用放血療法。兒童和老年人,用瀉下法、催吐法、鼻藥及灌腸法施治之後,亦禁用放血療法。
除上述療法外,尚有阿拉素療法、瑟博素療法、灌腸療法、燙沙療法、油脂療法、罨敷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