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外傷治療與正骨法,據史書記載,形成較早。由於古代蒙古族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經常發生戰爭,在騎馬、射箭、摔跤中經常發生跌傷。骨折、脫臼、腦震蕩等創傷。因此,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正骨及治傷經驗,並對於各種兵器刀劍創傷也總結了不少醫療方法,在《蒙古秘史》中就有這方麵的記載。
蒙古族飲食療法也屬於蒙醫的傳統療法之一。蒙古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民間諺語:“病之始,始於食不消;藥之源,源於百煎水。”諸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隻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是古代蒙古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這方麵的記載。在藥物學方麵,蒙醫藥家們創造了適合於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獨特的配製法和用藥法等。同時還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區和兄弟民族的藥物學理論知識,使自己的藥物學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在17~18世紀湧現出很多著名的藥物學家、方劑學家和蒙藥著作。如伊希巴拉珠爾撰寫的《認藥白晶藥鑒》一書就是內容比較豐富的蒙藥學著作;18世紀藥物學家羅布桑蘇勒和木撰寫了《認藥學》四部書,即《珠寶、土、石類認藥學》《木、湯、滋補類認藥學》《草類認藥學》《鹽、灰、動物類認藥學》,主要闡述了藥物的形態,為認藥、采藥和研究藥物提供了依據。這一時期還有官布紮布編著的《藥方》,是以蒙藥驗方為主,兼收印度、漢、藏、回等藥方的一部書。19世紀,蒙藥學家占布拉道爾吉撰寫的《蒙藥正典》,是一部蒙藥學經典,書中分別以蒙文、藏文名詞並列對照,還附有579幅圖。蒙醫藥家敏如爾·占布拉卻吉丹桑璞仁來所著的《方海》則是一部完整的蒙藥方劑學經典。
蒙醫診斷學是以《四部醫典》為理論依據,問、望、切三診為主的診斷學。18世紀羅布桑蘇勒和木寫的《脈診概要》和伊希巴拉珠爾寫的《甘露之泉》等書中闡述了“切脈、檢尿、問診、憑經驗診察,舍取診察”等五種診察法,19世紀,蒙醫學家羅布桑卻配勒編著的《蒙醫藥選編》是一部以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治為主,包括基礎理論、藥物、術療等內容的綜合性醫著。20世紀,蒙醫學家吉格木德丹金紮木蘇編著的《觀者之喜》,主要介紹診斷知識,並論述了單味藥的性能及臨床各科疾病常用的驗方等。19世紀末,蒙醫學家伊希丹金旺吉拉編著的《珊瑚驗方》一書,以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治為主並吸收了藥物炮製法。以上醫著,對疾病的診斷,均有專章論述。
蒙醫教育方麵:古時蒙醫教育主要由祖傳或者師帶徒的方式繼承。到17世紀以後,隨西藏黃教的傳布,蒙古各地興建寺廟,在較大的寺廟裏設立了“曼巴劄倉”的蒙醫學校,如遼寧省阜新縣蒙古勒金格根廟的曼巴劄倉,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山的曼巴劄倉等,都是清代較早成立的醫藥學校。“曼巴劄倉”雖然隸屬於寺廟,且有佛學教育的形式,但也是醫學教育的基地。“曼巴劄倉”有組織有係統的蒙醫藥學教育,為蒙醫藥學的繼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近代著名蒙醫學家多數出自“曼巴劄倉”。
以上內容使蒙醫藥學日趨完善,發展成了具有遊牧民族醫藥特點和地域特點的近代蒙古醫藥。為保障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