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計劃變化(1 / 2)

新年伊始,劉協迅速和張楊建議修建一條水渠,這條水渠關係農民的命脈,張楊自然不會怠慢。

由於礦產業的發展,河內郡的工業水平已經比以往好多了,但是劉協深知,以工商業帶動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亂世,根本不能站穩腳跟。

槍杆子裏出政權,也就意味著有槍才是草頭王,所以糧草的豐足是作戰的根基。因此在董昭和張楊合計之下,由應劭選址,一條水渠開始興修。河內的士族並非不開通的專門和政府對著幹的一幫人,聽到修水利,每個家族都自告奮勇。開路造橋修水利,早已在坊間成為三大善事,因此民間可謂有錢的掏錢,有力的出力,劉協不禁感慨古人的質樸與善良。這要在現代,少說得動員一年半載。

為了服眾,董昭建議:將每一筆錢每個人工明白寫在石碑上以留念。

於是,野王的修渠計劃有聲有色地搞起來。

與此同時,正月過後,史阿帶回來一個很有利的消息:劉曄去了洛陽。劉曄自從上次部隊散了之後,喬裝成普通士卒。然後混跡在涼州軍中,殺了個馬家軍士官就逃了出來,往南而去。這家夥一身武藝,十三歲就敢殺人,一路逃到汝南,碰到剛剛開辦“月旦評”的許劭。【許劭,字子將,喜歡評論別人而出名。他也不貪圖功名,就喜歡操縱輿論。原先是臧否鄉黨中人物,後來就利用已有的名氣優勢,開始品評天下人物。】

許劭見到他,簡直就是驚奇,送了他四個字——王佐之才。

許劭是個有眼光的人,而且也是善於炒作宣傳的人。馬上,劉曄的聲名大噪。連較遠的袁紹都想來招募。劉協立馬讓史家的人去送信給劉曄,讓他火速來野王,這家夥,不單隻有武藝,有謀略,最重要的是還會一些機械知識,真的是少有的高科技人才。

而曹操正在忙於和呂布的交戰,荀彧和徐晃也在兗州幫忙堅守。張楊與呂布私交甚好,呂布雖然自恃勇武,但對於有長者之風的張楊,卻是禮敬有加。

因此當知道呂布為爭奪兗州與曹操交戰時,很想出兵救援。

於是劉協也參加了軍事會議,以張楊眭固為首,主站;以董昭楊醜為首,堅持中立。

主戰的理由是,義氣。

中立的理由是,利益。

劉協對於這場辯論簡直可以用無力吐槽來形容。眭固一幫兵將是大老粗,跟他們說就這麼開打,首先,野王會兵力空虛,其次,對於呂布的幫助甚微,吃力不討好。

而張楊,在部將越吵到最後眉頭鎖得越緊。

“劉公子,為何不發言?”說話得還是董昭。

“某隻是來旁聽各位的,不便發言。”劉協推辭。

“既然現在一時無決,說出來又有何妨?”董昭堅持。

“公仁先生,仆覺得此事應當從長計議。”劉協還是不說自己的觀點。

於是散會,俗話說,大會鬧哄哄,小會定乾坤。董昭明顯看出自己是主張中立的,因此想把自己拉下水。劉協非常謹慎,不希望為了這事讓張楊不痛快,而且,劉協在野王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民眾有更好的日子,這點相信張楊看得出。所以,囤積實力無疑是劉協內心已定的計劃。

張楊果不其然當晚邀請劉協單獨過去。屏退左右之後,張楊跪拜著說,陛下,臣不能眼見奉先孤寡無助,想盡一些綿薄之力。可眼前連軍師都不主張出兵,我也知道出兵的要付出的代價很大,但不出兵與我當年和奉先的盟約有悖。

原來當年呂布和張楊屬於半結義的交情,大家相互約定,此生同富貴共患難。想不到呂布還有這樣的血性恩情,劉協不得不重新審視呂布的為人,他應該不是“三姓家奴”這麼簡單。

“張將軍,此時出兵,實非良機,非君不厚,乃是力之不逮。”劉協隻能安慰,並告訴自己的立場。

“陛下,不僅僅我現在不能出兵救援呂布,陛下的身份也快掩飾不住了。”張楊道。

劉協驚恐疑惑地看著張楊,隻聽張楊沉聲說道:“陛下現在改名呆在野王,又讓朱儁老將軍前來,早讓長安的細作察覺。野王的實力有限,雖然有太行之險,但是袁本初四世三公,與天下各郡官員的關係盤根錯節,耳目眾多,恐怕早已知曉陛下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