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年春,史稱興平二年。
朱儁來到野王之後,便開始教劉協軍事課程,大概就是講一講他對戰場的理解。作為一個常年的軍人,朱儁講得不是理論,甚至和《史記》裏的內容相反。比如說當年韓信弄個木桶裝人過河這種東東,朱儁說這是不可能的,這些東西想想就知道,河流湍急,沒有大一點的船,很容易就將人衝散。
所以,朱儁判定這是以訛傳訛,為此,朱儁總是將自己所見過的真實的東西講出來,講得十分詳盡,基本從出兵到收兵整個流程都清晰。劉協總結了下,大致分成幾個步驟:
出兵,拿到虎符之後,首先得保密和知道自己的軍事任務;
集結兵馬,準備糧草。最好就是兵馬糧草隨時待命,點兵最慢不得超過兩天,否則就會失去時間差,敵人也會有所耳聞而防備。
糧道的重要性永遠居第一,千萬別以為打仗打的是人,其實拚到最後都是拚糧草。(這點原則讓劉協以後麵對曹操的時候特別受益。)
安營紮寨。地址要居高望遠,又要保持水源供給,守備輪崗都得特別小心,他老人家就是偷營高手,各種心得。
守的時候要規規矩矩,攻打的時候就要靈活變通。就好像做數學題一樣,簡單的要穩穩當當地細心做對,而難題就要用一些巧思了。虛虛實實,以小規模騷擾拖住大部隊的注意力,用自然條件如水、火等等都可以達到奇效。
打贏了之後,先不要收拾戰場,而是控製對方有生力量。這點是他當年打黃巾軍的時候得來的總結,以前總喜歡搶一些輜重,但其實最重要的是人。如果對方的人沒有被俘虜或者殺死,反打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對方指著這些物件而活,所以打起仗來會比剛才賣力。
打敗了之後,隻要陣型不散,還是有可戰之力。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認輸,對方攻勢越淩厲隻能代表對方越心虛。而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出差錯的是對方的中軍主營,如果可以從這突破會事半功倍。
勝負,在戰之時盡可能增加己方勝利的確定性,增加對方失誤。在戰之後,不要太介意。任何一種競技,到最後拚得不是自己比對方強,而是犯的錯比對方少。
收兵,還是要保密,任何行蹤,當你想讓別人知道的時候,才讓別人知道,否則,永遠不要讓人知道自己的動向。
與此同時,朱儁的身體也因為老邁和常年戎馬落下的病根而虛弱。他倒是看得很開,老人家說話比較囉嗦,曾跟劉協說了好幾次重複的話:“我這一輩子,想來也知足了,小時候家裏沒錢,出身也不好,我和母親大人相依為命,對母親的好再多也不為過,日子再苦也沒覺得。”
“後來結交朋友,也開始掙了錢,可是我從來不覺得錢這東西應該用在該用的地方才叫錢,每次別人管我借我都送,用錢幫人辦事妥妥帖帖。也可能這樣,最後倒讓徐太守【即徐珪】舉薦了。所以我說,錢這東西和兵一樣,像水,讓它流來流去動來動去才有價值。”
“再後來就是打仗了,其實我打仗不如皇甫嵩大人,好幾次沒有他我也險些敗績甚至喪命。他是我這輩子最佩服的人,在軍旅中,他溫恤士卒,甚得眾情。每次部隊停頓、宿營,他都要等到營幔修立妥當,才回自己的軍帳。將士們全部吃完飯後,他才吃飯。部下吏士有接受賄賂的,皇甫嵩並不顯責,而是再賜給他錢物,吏士慚愧,有的竟至於自殺。皇甫嵩還折節下士,門無留客,當時人稱揚他,紛紛歸附。老夫懇請陛下日後賜義真大人榮耀,他當過太尉,還是將門世家【皇甫嵩為東漢名將皇甫規之侄,皇甫規為‘涼州三明’之一】現在兒子叫皇甫堅壽,有個侄子也很不錯,叫皇甫酈,陛下可以重用,這些都是忠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