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2 / 3)

中國唐朝時期,國勢強大,逐漸控製了西域和中亞地區。首先唐朝對東突厥和吐穀渾發動了防禦性戰爭,以保障內地免受侵擾。隨後,唐太宗時期,東突厥和吐穀渾完全被唐朝所滅。這時期中國通向西域的道路仍然不很暢通。高昌國王壟斷東西方的交流,阻斷了西域各國使者進入大唐。貞觀14年,即640年,唐朝侯君集率軍打敗高昌及其附近的西突厥領地。唐朝開始在交河城設置安西都護府,部有重兵。後來,唐朝又擊敗了龜茲,移安西都護府至龜茲。這樣安西都護府就統領龜茲、碎葉、於闐、疏勒四鎮,史稱安西四鎮。到659年唐朝在中亞地區設立了都護府,將西突厥統治下的中亞地區置於自己的統治範圍。據《資治通鑒》記載,當時在中亞地區共設置8個都督府,76個州,110個縣,126個軍府,均受安西都護府管轄。

後來,西域地區出現了複雜的大國關係。吐蕃迅速崛起,嚴重地威脅唐朝在中亞地區的利益。吐蕃甚至攻占了安西都護府四鎮,後又被唐朝奪回。吐蕃之所以咄咄逼人,主要是從東西方商貿通道考慮問題的,吐蕃希望能夠控製“絲綢之路”,或者至少與唐朝劃分商道利益。吐蕃還向唐朝提出將西突厥的原來屬地分給吐蕃,遭唐朝拒絕。與此同時,阿拉伯的大食國也日漸強盛起來。吐蕃向唐朝挑戰,有利於大食國進攻唐朝。唐朝開元年間,唐朝派高仙芝大將征伐吐蕃。在小勃津高仙芝俘虜了吐蕃王及其公主,取得了對吐蕃的全麵勝利。隨後,唐朝繼續向中亞地區伸展勢力。當時,阿拉伯的大食國也對中亞地區甚感興趣。唐朝和大食國為爭奪中亞地區展開了戰爭。天寶9年,即750年,高仙芝進攻石國。但唐朝軍隊驕橫無理,燒殺搶掠,引起中亞地區各國的不滿。他們秘密與大食國聯絡,欲破唐軍。751年,高仙芝率軍3萬越過碎葉水,在怛邏斯城與大食國軍隊遭遇。經過5天的戰鬥,高仙芝的葛邏祿部臨陣叛變,與大食國一起夾擊高仙芝軍。唐軍一敗塗地。怛邏斯戰役使唐朝失去了對中亞地區昭武諸國的統治能力。但唐朝勢力和影響並沒有從中亞地區消失。唐朝時期,諸國與中亞地區的交往十分密切,唐朝曾經對中亞地區的一些國家實行直接統治,許多地區屬於大唐國土。唐朝尤其同中亞地區的康國、石國、安國等昭武諸國發展關係。此外,唐朝還與波斯互通使者。唐朝還與東羅馬帝國有使臣往來。唐朝時期,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亞地區的商人定居長安,經營各種波斯、阿拉伯和中亞地區的商品。高仙芝戰敗後,中國俘虜把造紙術傳入了撒馬爾罕。從此中亞地區有了自己的造紙業。阿拉伯國家通過中亞也學會了造紙術。中國的陶瓷製造技術也傳到了中亞地區。

五、元明清時期至前蘇聯解體前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關係

中國元朝時期對中亞地區實行了直接統治,重新確定了元朝對中亞地區的政治隸屬關係。這也促進了經濟聯係和文化往來。據《元史》第22卷記載,撒馬爾罕等地的居民都由元朝造製戶口清冊。明朝時期,中亞地區帖木兒崛起。這時期帖木兒與中國明朝保持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絲綢之路十分活躍。帖木兒多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國明朝。除了使者外,帖木兒經常派商人前往明朝。他們大多攜帶馬匹、駱駝、毛製品,明朝以白金、絲綢等交換。帖木兒還向中國明朝交納貢賦。不僅帖木兒派遣使者和商人前往明朝,中國明朝也譴其使者和商人訪問中亞地區。當時比較有名的使者是傅安、郭驥等。但是,帖木兒在中亞地區取得絕對統治地位之後,就對中國明朝采取了比較敵對態度。他甚至扣留中國明朝派遣的使者。不僅如此,帖木兒早就有進攻中國明朝的計劃。經過多年的準備,1404年帖木兒率軍從撒馬爾罕出發,東征中國明朝。然而,帖木兒途中患病,於1405年去世,東征中國明朝的計劃隨之流產。

清朝時期,準噶爾汗國統治著今中國新疆地區和中亞部分地區,但準噶爾汗國同中國清朝的關係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準噶爾汗國臣屬於中國清朝。準噶爾汗國國王不滿足於臣屬於中國清朝。他們準備脫離中國清朝,西統西域。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後派兵西征準噶爾汗國,統一了中國新疆地區,平定了準噶爾汗國的叛亂。中亞地區許多地方處於中國清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如哈薩克族就臣屬於中國清朝。當時,中亞地區還有浩罕等國也歸順中國清朝。這樣,中國清朝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很大。由於中國平定了準噶爾汗國叛亂,也由於中國清朝對中亞實行了比較明智的政策,所以,18世紀後半葉中亞地區保持著比較安定繁榮的局麵。

19世紀沙俄開始侵入中亞地區,並與英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中亞地區的鬥爭。沙俄占據中亞地區之後,不斷地掠奪中國的領土。1884年6月中俄兩國簽署了《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沙俄割去了大片中國領土,隨後,沙俄又出兵侵占了薩雷闊勒嶺地區的中國領土,違背了《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的規定,清王朝一直沒有承認沙俄侵占的這些中國領土。

自沙俄侵占中亞地區之後,中國與沙俄在中亞地區直接接壤。但需要指出的是,這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關係實際上是與沙俄之間的關係。中亞地區失去獨立性。沙俄政府的政策就是中亞地區的政策。當時,沙俄政府對中國新疆推行積極介入的政策,試圖將新疆也吞入腹中。俄國蘇維埃政權建立和前蘇聯成立後,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關係實際上是中國與鄰國的接壤地區的關係。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關係完全從屬於中蘇關係。有關這方麵的情況,本文不多闡述。抗日戰爭時期,前蘇聯通過中亞地區和新疆地區對中國給予援助。新中國建立後,中國與前蘇聯中亞地區經濟合作比較密切。雙方各方麵的往來不斷。前蘇聯還在中國新疆地區開辦了國家公司。但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中國與前蘇聯的中亞地區象中國東北地區與前蘇聯接壤的地區一樣處於高度緊張對峙的狀態。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各方麵往來中斷。隻是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隨著中蘇關係正常化,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關係得到了發展。隨著前蘇聯劇變,中亞地區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的自主權越來越大。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對發展同中國的關係很感興趣,雙方邊貿逐漸開展起來。在前蘇聯解體以前,哈薩克斯坦首腦納紮爾巴耶夫曾正式訪問過中國。中國與中亞地區的經濟貿易關係和文化往來發展迅速。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幾個口岸相繼開放。與此同時,中國與前蘇聯政府關於中蘇邊界問題的談判也在連續舉行,旨在解決中國與前蘇聯在中亞地區的邊界走向問題。但前蘇聯解體以前,這方麵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總的說來,1989年中蘇關係正常化,為前蘇聯解體後中國與中亞地區新獨立國家發展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貿易與經濟合作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的六點主張

同中亞各國發展經貿合作是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中國對同中亞各國發展經貿合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針對同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中國專門製訂了許多原則和措施,提出許多主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鵬總理1994年訪問中亞4國時提出的發展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問題6點建議。其主要內容是:1、堅持平等互利原則,按經濟規律辦事;2、合作形式要多樣化;3、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當地資源;4、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建設新的“絲綢之路”;5、中國向中亞國家提供少量經濟援助是一種友誼的表示;6、發展多邊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高層領導人多次互訪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和中亞各國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的發展。經貿合作問題是每次互訪中的重點議題。在互訪過程中各國領導人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原則性和方向性的問題和建議。還要指出,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是雙邊協議和協定中的重要內容。

二、決定中國與中亞各國經貿合作的若幹重要因素

如果說,中國和中亞各國關係有什麼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雙方非常重視相互之間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並成為中亞各國和中國的基本政策之一,是中國和中亞各國發展關係的主旋律。可見,中國和中亞各國以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為先導並加以強化,為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以及共同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中國和中亞各國的政治關係和其他領域的關係也在飛速發展。但就雙邊關係而言,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更加突出。中國第一次出訪中亞各國的政府高級代表團就是以當時中國外經貿部部長李嵐清為團長,他代表中國分別同中亞各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可見,中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把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放到十分優先的位置。中國政府總理李鵬1994年出訪中亞4國,隨行一個龐大的經濟貿易代表團,從而為中國高級領導人出訪開了一個先例,這是突出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的最典型例子。而中亞各國最高領導人訪華也將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擺到突出的位置。翻開中國和中亞各國高級領導人互訪的協議書,我們可以看到,涉及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的內容占相當大的比重。可以這樣說,中國和中亞各國發展關係是以特別重視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其特點和模式,其性質是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進行合作和促進雙方經濟共同發展,目的是追求共同繁榮。從地緣學說上看,中國和中亞各國都力圖將地緣政治戰略轉化為地緣經濟戰略,突出地緣經濟的因素。以經濟關係為基礎,政治關係和其他關係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是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創造條件。還應該看到,中國和中亞各國的關係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會以這種模式和性質為特點。

中國和中亞各國積極發展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國內背景和國際背景。

1、從中國和中亞各國的國內發展來看,中國和中亞各國都處於經濟轉軌時期,經濟問題十分突出,發展經濟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都需要同世界經濟相聯係。

2、中國和中亞各國的地緣因素決定了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的優先性質。

3、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結構互補性較強。

4、第二座歐亞大陸橋的開通和其他交通運輸設施的完善使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具有了堅實的運輸保證。

三、經貿合作的基本態勢

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額呈上升趨勢。1994年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總額雖有波動,但總的的趨勢是上升的趨勢。例如,1991年底哈薩克斯坦同新疆的貿易簽約已達6億瑞士法郎。1992年,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的最大的貿易夥伴。1992年,中哈兩國貿易額為4.3億美元。其中中國向對方出口額為2.04億美元,占哈薩克斯坦進口總額的44.6%;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2.28億美元的商品,占哈薩克斯坦出口總額的15.3%。1993年上半年,中國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為1.16億美元,其中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額為0.84億美元,占哈出口總額的12.1%;進口額為0.32億美元,占其進口總額的17.7%。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結構主要是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化肥、各類金屬等等;中國向哈方提供輕工產品、家電產品、食品等。1992年是烏茲別克斯坦獨立發展對外貿易的第一年。該國同世界上5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建成了600多個合資企業。在其對外貿易中,中國是其第一貿易夥伴,占該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4.5%。其次是韓國,占12%,以下是瑞士,占11.3%,比利時占9.7%,英國占9.2%。

中亞各國除同俄國等前蘇聯成員國進行貿易合作以外,同中國、德國和美國的貿易也甚為活躍。1993年出口的30%和進口的40%是與這三個國家進行的。在上述三個貿易夥伴中,同中國的貿易是最多的。進口貨將近40%來自中國。從直接投資也可以看出上述現象。據哈薩克政府外國投資局調查,到1994年3月為止,已經注冊的外國投資大約有1400項,其中將近600項是中國、德國和美國的投資。其中,中國企業被批準的投資有330多項,在流通服務業已經有100家公司開始營業。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中亞各國的貿易是1986年以邊界易貨的形式開始的。當年的貿易額隻有400萬美元,1993年卻猛增到將近6億美元,在不到8年的時間裏,竟增加了150倍。盡管最近貿易額有所下降,但不可忽視的是,彼此正在迅速地形成互相補充的關係。

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呈起伏狀態,具有不穩定和不平衡的性質。

1、從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總額上看,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如1992年的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10倍以上;1993年的貿易總額又比上年增長31%;而1994年的貿易總額則比上年下降了5%。

為什麼在1994年會出現波動?為什麼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總額會有一個升降曲線?是什麼原因促成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這個貿易大戶的貿易總額下降,從而使中國和中亞地區的貿易總額呈下降趨勢,盡管這一年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貿易總額呈上升趨勢,但因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比重很大,一旦下降就必然影響整個中國和中亞地區的貿易總額的下降。二是,中國和塔吉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的下降。

2、從中國和中亞具體國家的貿易總額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和中亞有些國家的貿易總額呈大起大落的曲線。如1992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是3.7億美元,占哈薩克斯坦外貿總額的20%,從而使中國成為哈薩克斯坦的第一貿易夥伴。若按照哈薩克斯坦方麵的估計,中國同其貿易總額是4.3億美元。1993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為4.34億美元,這兩個國家貿易總額仍占中國和中亞各國貿易總額的主要比重。中哈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了18%。1994年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其貿易總額呈下降勢頭。這一年的特點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貿易總額大幅度下降,其中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為3.35億美元,下降了22.7%,其中中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總額下降了19.2%,但從哈薩克斯坦的進口卻增長了25.1%。到1993年下半年中哈貿易出現滑坡。中國已不是哈薩克斯坦的最大貿易夥伴,由瑞士取代。1992年,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為275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中塔貿易總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其貿易總額為123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了3.5倍,可謂是突飛猛進。1994年,中塔貿易總額隻有318萬美元,比上年下降了74.2%,下降幅度太大。其中中國向塔吉克斯坦出口下降了89.5%,從塔吉克斯坦進口下降了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