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促成:一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方式的轉變造成了這種波動。原因是關稅立法發生了變化,貿易開始從易貨方式向現彙貿易轉化,兩國貿易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哈產品漲價有關。1995年上半年,哈中貿易額與上年同期相比有了大幅度增長。有一段時間,中國商品的質量問題引起消費者的消極反應。李鵬總理訪哈後,這一現象得到了抑製。二是,中國和塔吉克斯坦貿易總額的下降主要是塔吉克斯坦國內局勢不穩,出現內戰,影響了中國和它的貿易往來。
3、中國和另外幾個中亞國家的貿易總額也有變動。
1992年、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總額為4752萬美元;與吉爾吉斯共和國的貿易總額為3548萬美元。中國與這兩個國家的貿易總額雖沒有與哈薩克斯坦的貿易總額多,但也達到了千萬美元的水平,而且也表明其潛力很大。1992年,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的貿易總額為450萬美元,中國與這個國家的貿易總額不是太多,隻達到百萬每美元的水平,其潛力非常大。1993年,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貿易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中吉貿易總額為1.02億美元,呈大幅度增長之勢。1993年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總額都增長了3.3%,但同其他幾個國家相比,其增長幅度不大。而到1994年,與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貿易總額的大滑坡相反,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總額卻大幅度上升,1994年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總額達到1.23億美元,首次達到了億美元水平,比上年增長了127.9%,其中中國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口增長了20.2%,從烏茲別克斯坦進口增長530%。中土貿易總額為1126萬美元,達到了千萬美元的水平,比上年增長了142.3%,其中中國向土庫曼斯坦出口下降了4.5%,進口卻增長了84.7%。但到1996年,中國與吉爾吉斯共和國的貿易額下降幅度很大,由1995年的2.23億美元下降到1.05億美元。中國與土庫曼斯坦1996年的貿易額也出現了下降,由1995年的0.1760億美元降到0.1147億美元。隻有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額一直處於上升態勢。
四、經濟技術合作的特點和方式
中國和中亞各國經濟技術合作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通過政府協議規範和促進雙邊活動。自1992年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簽訂了一係列非常重要的有關經濟和技術合作、交通運輸、貿易等協定和協議,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如1992年哈薩克斯坦總理捷列先科訪華時,中哈兩國有關部門官員簽署了8項文件,即:中哈兩國關於公民相互往來的協定、關於中國向哈薩克斯坦提供商品的政府貸款協定、關於建立中哈政府間經貿和科技合作委員會的協定、關於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開設中國商店的協定、中國民航局和哈薩克斯坦民航局會談紀要、中國國務院口岸辦公室和哈薩克斯坦外交部關於開放邊境口岸的會談紀要、中國交通部和哈薩克斯坦交通部關於汽車運輸問題的會談紀要、中國鐵道部和哈薩克斯坦交通部關於加強鐵路運輸合作會談紀要。1992年3月,卡裏莫夫總統訪華時中烏兩國簽署了一係列經貿、運輸和科技合作方麵的文件,其中包括:中烏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烏兩國政府關於開展鐵路運輸合作的議定書、中烏兩國政府關於公路和海運合作議定書、中烏兩國農業部合作協議、中烏兩國政府關於中國向烏茲別克斯坦提供商品的政府貸款協定、中烏兩國政府關於建立中烏政府間經貿合作委員會的協定和中烏兩國政府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此外,雙方還簽署了中國銀行同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對外經濟活動銀行合作協議、中烏民航合作會談紀要。1992年阿卡耶夫總統訪華時,中吉簽署了一係列經貿和運輸方麵的協定,其中包括:中吉政府關於向吉供應商品的政府貸款協定、中吉政府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中吉政府航空運輸會談紀要。1992年8月10日,中哈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開放邊境口岸的協定。此外,兩國政府間還簽署了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以及中國鐵道部和哈薩克斯坦交通部過境鐵路協定。1992年11月,中土兩國還簽署了中土投資保護協定、中國向土庫曼斯坦提供貸款協定和中土民航協定。1993年3月,中塔兩國政府簽署了兩國政府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關於中國向塔提供商品的政府貸款協定,還簽署了中國政府向塔贈送一批食品和童裝的換文等文件。1994年4月19日,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烏茲別克斯坦簽署了4項文件,即中國政府向烏政府提供貸款協定、中烏民用航空運輸協定、中國貿促會和烏茲別克斯坦外經部合作協議和中國政府向烏茲別克斯坦政府贈送物資的換文。1994年4月22日,中國政府和土庫曼斯坦政府在阿什哈巴德簽署了中國向土提供政府貸款協定、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土庫曼斯坦石油天然氣部開展合作的意向書等項文件。1994年4月23日,中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在比什凱克簽署了一係列文件。這些文件是:中國向吉提供政府貸款、成立中吉政府間經貿混合委員會協定、中國向吉爾吉斯共和國贈送物資換文、中國貿促會和吉爾吉斯共和國工商會合作協議等一係列經貿合作協定。1994年4月27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政府簽署了幾項重要的經貿合作方麵的文件,如關於發展國際鐵路客貨聯運問題會談紀要、中國向哈提供政府貸款的協定和中國向哈贈送物資換文。1995年9月納紮爾巴耶夫總統訪華期間,兩國簽署了中哈兩國政府關於利用連雲港裝卸和運輸哈薩克斯坦過境貨物的協定。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合作協定。
1994年4月,隨同李鵬總理訪問的中國企業家代表團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企業界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談判,簽訂了一係列經貿協定和經貿意向書。如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與烏茲別克斯坦外經部“國際關係外貿公司”達成協議,商定從烏進口棉花和棉短絨,還將建立合資紙漿加工廠。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與烏無線電及電子企業協會也達成協議,就在烏建立家電組裝生產線等方麵進行探討與合作。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與烏國家工業民用建築總公司、塔什幹國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訂了意向書,打算在生產裝修材料、建設賓館和辦公樓等方麵進行合作。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烏國家石油天然氣工業公司還在交換信息等方麵簽訂了意向書。中國鋼鐵工貿集團與烏外經部原材料公司簽署了在冶金領域開展合作的意向書。中國貿促會同烏外經部還就共同開展民間促進貿易活動簽署了合作協議。中國貿促會與吉爾吉斯共和國工商會簽訂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各種形式開展促進貿易的活動。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與吉“尼卡”公司簽訂了進口3萬噸化肥的合同,合同額約為225萬美元。中國鋼鐵工貿集團與吉國家黃金局簽訂了意向書,雙方準備合作開采黃金和稀有金屬。此外,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分別與吉建築集團股份公司和吉國家工業建築材料集團公司簽訂了合作意向書。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同哈方有關部門簽訂了8項合作協議、2個合同和20多個意向書。這些經濟協定和意向書涉及石油和天然氣、建築、冶金、紡織和電子等不同領域。
第二、貿易方式的多樣化。主要方式有國家貿易、地方貿易、邊境貿易、易貨貿易、現彙貿易、寄售貿易、購物貿易、邊民互市貿易等等。
國家貿易,簡稱國貿。這種貿易方式是中國和中亞各國貿易往來的主渠道。中亞各國獨立後,中國政府迅速與中亞各國展開國家間的大宗貿易往來。國家間的貿易占很大比重。但是,隨著地方貿易和邊境貿易的展開,國家貿易受到較大影響。
邊境貿易,簡稱邊貿。此種方式是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展開邊境貿易。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也都參與這項貿易活動。1992年,中國霍爾果斯口岸開設了邊民互市貿易市場。1993年中國伊犁地區的都拉塔口岸也開設了邊民互市貿易市場。此外,在霍城縣等地也開設了邊民互市市場。其效益都是很好的。邊貿還包括口岸貿易。因為中國許多公司和經濟實體在新疆各口岸設立了基地或辦事處,直接與鄰國進行貿易往來。
地方貿易,簡稱地貿。這主要指中國各省區和中亞鄰國各地方經濟機構和經濟組織進行貿易往來。這種貿易方式不僅局限於新疆和其他西北地區的省區,也包括沿海地區的省份和地區。
旅遊購物。這種方式是吸引雙方居民為購物而組織旅遊,以旅遊促進經貿發展。這種貿易方式主要適用於普通居民,貿易額當然不可能與上述幾種方式相比。
舉辦經貿展覽會和洽談會。如1992年7月20-24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舉辦了一次大型經貿展銷會。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定期舉行經貿洽談會。
從貿易結算方式來看,有易貨貿易和現彙貿易等方式,中亞國家獨立最初幾年雙方貿易以易貨貿易方式為主,1995年以後情況有了很大改變,出現貿易結算方式多樣化的趨勢,並逐漸轉向以現彙貿易為主。
第三、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方式亦呈現多樣化,合作領域廣泛。如興辦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目前,經濟技術合作主要表現為中國在中亞各國興辦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承包土地和建築工程等等。就興辦合資企業而言,據中國有關部門統計,1992年6月,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境內注冊的合資企業為37家,9月增至為77家。到1993年10月又增至為151家。1994年中國與中亞各國興辦的合資企業為453家。中國同哈薩克斯坦的合資企業比重大,有313家,這些合資企業多集中於服務行業和旅遊行業。如在哈薩克斯坦,1992年隻有10家中哈合資企業是生產型的。就投資結構來看,中方大部分以實物投資方式進行。1994年,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有合資企業65家,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有75家。中國北進西上的開拓者是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該公司是中國很有經濟實力的經濟集團。該集團在日本、美國、德國、泰國和香港都有自己的代表機構。前蘇聯劇變後,該集團在莫斯科和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開設代辦處。
經濟合作領域非常廣泛。中國和中亞各國在冶金、礦肥、機械製造、石油開采,天然氣運輸和開發、紡織、電子等方麵都有合作。
第四、中國政府向中亞各國提供經濟貸款。1992年以來,中國政府多次同中亞各國簽訂協議,向中亞各國提供經濟貸款。中國政府向中亞各國經濟貸款數額不等,總體上規模不大,但這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中亞各國處於非常困難的過渡時期所給予的幫助和支持,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五、影響經貿關係發展的因素和問題
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也存在不利的一麵。這表現在:
第一、中國和中亞各國必須攜手挽回中國商品的信譽。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中國的假冒偽劣商品流入了中亞地區。從短期來看,中國一些企業和個人賺了一些利潤,但從中國未來在中亞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來看,卻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中國政府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正在努力解決之中。問題是用什麼方式加以解決。積極途徑有二個:一個是中國和中亞各國政府均采取有效而嚴厲的措施,杜絕一切中國的假冒偽劣商品繼續進入該地區。雙方的海關、商檢等職能部門的執法力度要加強。讓中國和中亞各國的商販和企業沒有機會和可能將假冒偽劣商品流入中亞各國。另一個方法是,中國和中亞各國政府和經貿職能部門,積極對中國商品在該地區進行正麵宣傳,鼓勵中國的名特優新商品進入中亞各國的市場。
第二、尋找合理有效的貿易方式。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貿易方式目前雖然呈多樣化趨勢,但易貨方式仍占很大比重。但隨著中國和中亞各國以及同其他獨聯體國家貿易的發展和深入,易貨貿易方式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隨著中國和中亞國家進行外貿體製改革、使本國貿易同世界貿易慣例接軌,改行現彙貿易成為必然發展趨勢。這將為長期穩定的發展貿易合作創造條件。
第三、中亞各國應努力改變投資環境,以吸引中資進入。中亞各國總體投資環境不理想,國家政策變化快,法律不健全,實業界缺乏市場經濟的意識,狹隘的利己主義和保護主義使中國商人同其打交道時感到十分吃力。中亞各國經濟處於危機時期,而危機時期又同經濟轉軌緊密聯係在一起,從而形成十分困難的經濟局麵,這既為中國實業界進入中亞各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因經濟的未知數太多,所以進入中亞的中國實業界麵臨諸多的經濟難題。
第四、中國和中亞各國的對外經濟管理機構和管理機製都處於改革階段和轉變時期,各種關係沒有理順,機製上的阻力和能量損耗巨大,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有時會產生矛盾,影響工作的進行。
中國西北地區屬於中國落後地區,經濟基礎差,人才比較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