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五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曆史上的經貿往來
中亞地區地處東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流的要道,是古代著名“絲綢之路”的中心點。中國的絲綢、瓷器等貨物通過中亞地區流向西方,而西方的貨物也經由中亞地區運往中國。由於中亞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固常常成為周邊各種政治勢力爭戰的場所,以便控製這個重要的商業要道和地區。伴隨著商業往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也通過中亞地區開展起來了。
一、張騫出使西域
中國西漢以來,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區稱為西域,它包括今中國新疆地區和中亞地區兩部分。在西域的東部地區被天山自然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塔裏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西漢初年,西域東部36國林立,主要分布在南塔裏木盆地邊緣的綠洲上,其中盆地的南部邊緣有樓蘭(鄯善)、且末、於闐、莎車等國,史稱南道諸國;盆地的北部邊緣有蔚犁、焉耆、龜茲、姑墨、疏勒等國,史稱北道諸國。這些國家大小不一,但最大的國家人口也隻有8萬人,這就是龜茲國,最小的國家才幾百人,一般國家的人口為千人以上至兩三萬人口。這些國家多以城郭以居住地,農牧業比較發達。這些國家各操自己的語言,各為其主,相互之間時有征戰。西域東部的北區基本上是遊牧地區。準噶爾盆地東部的天山缺口由車師(姑師)控製。車師以西為伊犁河流域。這裏曾經居住著塞種人。但是,這裏不停地進行變遷。由於匈奴的崛起,西域各國家和部族經常進行遷徙,尋找自己的安身之處。受匈奴的威脅,西漢時期大月氏人從自己的祖居地敦煌、祁連一帶被迫舉家西遷。大月氏人抵達伊犁河流域與塞種人發生了衝突,趕走了塞種人,占領了伊犁河流域。但好景不長,烏孫人從河西地區舉家西遷,將大月氏人趕走。烏孫有63萬人,12萬戶,兵強馬壯,從事畜牧業。
西域西部地區就是現今的中亞地區。西漢時期,中亞地區有大宛國,人口30萬,戶6萬。農業和畜牧業都很發達。大宛人城郭居住,70多個城池連成一片,盛產水稻、麥類和水果。大宛的良馬最為有名。大月氏被烏孫人趕走之後繼續西遷,進入中亞地區。它們打敗大夏之後,落戶於大宛西南的媯水,今阿姆河一帶,從事畜牧業。大夏臣服於大月氏。安息位於大月氏以西,是中亞地區的大國富國。在大宛和安息北部康居人控製著鹹海以東的草原。
這就是當時的西域地區的大致狀況。
西漢初年,國勢衰微,受到匈奴的威脅和欺壓。匈奴經常侵入漢界,燒殺搶掠,破壞性很大。匈奴還控製了西域東部部分地區。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等都因無力與匈奴抗爭,隻能對匈奴采取忍讓和親政策。由於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朝經濟逐漸恢複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勢增強,已經有可能與匈奴進行抗爭。漢武帝將打擊匈奴視為自己的主要任務,以維護國家的安寧。但漢武帝對匈奴開戰沒有絕對把握。他仔細研究了當時的周邊局勢,認為聯合匈奴的宿敵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更有把握。因此,他準備同大月氏建立同盟,兩麵夾擊,遠攻近交,共擊匈奴。可見,漢武帝重視當時的外交作用。漢武帝選定漢中人張騫,出使西域,以完成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的外交任務。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率百人出使西域。當時,從玉門關到中亞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塔裏木盆地東端的鄯善國,再順昆侖山北麓向西進發,抵達莎車,此為南道。然後,經南道向西越過蔥嶺抵達中亞的大月氏、安息。第二條是經車師前王庭,順天山南麓向西抵達疏勒,此為北道。經北道向西越過蔥嶺可以抵達大宛、康居。張騫西行,經匈奴之地,不幸遭掠,被扣壓長達10年。但張騫一班人保留漢節,胸懷漢武帝之囑托,終於尋求機會率部下逃出匈奴之地,曆經千辛萬苦抵達大宛。大宛國派人將張騫一行經康居送到大月氏。但此時的大月氏已非昔日的大月氏。大月氏征服大夏之後,得沃土良田,已經不思東歸,報匈奴舊仇。據《漢書·張騫傳》載,大月氏在中亞地區十分自在,那裏“地肥饒,少寇,誌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張騫盡管用盡了各種外交手段,在那裏住了一年多,但沒有完成漢武帝的任務,無功而返。歸途中又被匈奴所擒。經過一年的周折,張騫一行趁匈奴內亂之機,逃回長安,時年為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元朔6年,張騫被封為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曆經十幾年,他雖然沒有說服大月氏同西漢一起攻打匈奴,但他曆經了中亞多國,了解了中亞地區的風土民情。不僅如此,張騫出使西域,還使中亞地區對西漢基本狀況有所了解。張騫搜集了大量有關中亞地區的各種資料。古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曾參考了張騫的這些資料,如《史記·大宛列傳》的前半部,就是根據張騫的資料寫成的。司馬遷對張騫出使西域評價很高,稱張騫此行為“鑿空”。
張騫回到長安之後,向漢武帝詳細彙報了出使西域情況。這更加刺激了漢武帝的興趣。漢武帝發布命令,派遣人馬,再探通向西域之路。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使團出使身毒國(即今印度)。漢武帝的意圖是開辟一個從南亞到中亞的道路,以便繞過被匈奴控製的西域東部地區。漢武帝派遣的使團從巴蜀四路向南亞進發,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指揮漢軍打敗了匈奴,收回了河西地區。這樣就為打通西漢通往中亞地區的道路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西域東部地區的匈奴被擊敗後,西漢與中亞地區的交往進一步增多。元狩4年,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第一次不同,主要有兩個,一是說服烏孫回歸河西地區;二是與西域各國加強聯係。張騫此次出訪規模很大,隨將士300多人,攜帶大量物品。張騫此次出使西域隻完成了第二個目的,他訪問了許多西域國家,張騫還派出副使訪問大宛、康居、大夏等國,增強了與西域各國的交往。但張騫的第一個目的沒有達到,原因是烏孫不願意回歸河西故地,不過,烏孫對漢武帝的好意表示感謝。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張騫同烏孫使團一起返回長安。此外,張騫派往大宛、安息等國的副使也同這些國家的使團一起返回長安。從此,西漢與中亞地區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都沒有達到,但卻促進了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的繁榮。張騫出使西域是中國西漢王朝同中亞大宛、安息等國首次正式外交接觸。應該說,張騫是中國出使西域、同中亞國家發展關係的第一位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在於,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地區的政治往來、經濟交流和文化融通,從而使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聯係達到了曆史上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西漢設置都護
盡管西漢奪回了河西地區,但匈奴仍然控製著了西域東部的一些國家,尤其是樓蘭和姑師。由於西漢與中亞地區的交往不斷增多,漢人經過樓蘭和姑師國的人數當然也逐漸增多,他們沿途需要這些國家給予幫助,解決食宿問題。樓蘭和姑師都感到這是一種負擔。所以在匈奴的幫助和嗾使下,樓蘭和姑師國經常殺掠過往漢人。這種情況後來越來越嚴重。為了保證西域通道的安全,元封3年,即公元前108年,西漢派大將王恢率軍擊敗樓蘭,派大將趙破奴率軍擊敗姑師國。與此同時,西漢還派使者與烏孫國聯絡,並與烏孫國王和親。這種和親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烏孫國一直是牽製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
漢武帝對西域地區非常感興趣,他十分關心中亞地區的情況。這從他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就可以看出他對西域的興趣是多麼濃厚。漢武帝時期,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漢武帝發兵攻打大宛。漢武帝為什麼要征討大宛?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漢武帝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製,二是為了獲得大宛的血汗馬。隨著東西方交往頻繁,漢武帝得知大宛的血汗馬十分名貴,欲獲之。他派車令攜帶大量黃金和金馬一匹去換大宛的血汗馬,但遭到大宛國王的拒絕。車令一怒之下,出口傷人,並毀壞了獻上去的金馬,回漢途中被大宛邊將所殺。漢武帝得知十分氣憤。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大軍西征大宛。李廣利第一次遠道出征,臨大宛時已經人困馬乏,疲憊不堪。大宛軍隊以逸待勞,打敗了漢軍。漢武帝更怒,不準李廣利率軍過玉門關。他又命令李廣利率大軍再次征討大宛。大宛被征服,獻出血汗馬。後人對漢武帝征討大宛這件事評價不一:一種觀點認為,漢武帝耗數年之功,捐5萬軍兵,糜億萬財富僅僅為了獲得血汗馬數十匹,實屬勞民傷財。另一種觀點是,漢武帝討伐大宛,對打通通向西域通道,樹立漢朝威信,困住匈奴具有重要意義。如《漢書·西域傳》評價說:“西域震懼,多譴使來貢獻。”古人荀悅在《前漢記》中表示:“大宛既破,外國震恐,上欲遂困匈奴。”
西漢王朝打敗大宛之後,在中亞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統治。但匈奴在西域一帶仍然具有很強的力量。西漢王朝發兵圍剿討伐。公元前99年,西漢王朝先派李陵出征。李陵大敗,投降匈奴。西漢王朝又於公元前90年派將軍李廣利征討匈奴,兵敗也投降匈奴。西漢王朝幾次征討均告失敗,這使匈奴又興盛起來。西漢王朝在中亞地區和西域東部地區的統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中亞地區各國紛紛被匈奴所控製。西域各國懼怕匈奴,對匈奴使者比對待西漢使者要好。不過,匈奴好景不長,因天災人禍自己逐漸衰落下去,而西漢王朝則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87年,漢武帝去世後,漢昭帝和宣帝繼續執行漢武帝的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政策。公元前74年,匈奴向烏孫發兵,烏孫求助西漢。西漢王朝派兵將10多萬支援烏孫。匈奴在西漢和烏孫兩麵夾擊下失敗。後來,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向西漢王朝投降。在此之前,即公元前65年,西漢平息了反叛西漢的莎車等國。這樣,西漢王朝就在西域東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西漢王朝派鄭吉為西域都護,統管西域東部和西部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包括現今的新疆地區和現今的中亞部分地區。其中漢都護管轄的中亞部分地區是:大宛(費爾幹納一帶)、無雷(帕米爾地區)、休循(在吉爾吉斯共和國南部)、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伊塞克胡附近)。這期間漢王朝與中亞地區不屬都護的國家也保持和睦關係。西域都護的任務,正如《漢書·西域傳序》所說:“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此外,西域都護還有保護西域南道和北道各國的任務。至此,西域東部諸國和中亞地區的一些國家與西漢王朝的臣屬關係完全地確立起來。公元前48年,漢在車師地區設立了戊、己校尉,主要是為了管理屯田和西域地區的防務。公元前36年,漢王朝又擊敗了匈奴勢力,至此匈奴勢力在西域全部被消除,大大改善了漢與西域地區的交往安全環境。
西漢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的正式交往始自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在西域設置都護標誌著中國對西域地區──包括中亞部分地區的統治正式確立。《漢書·鄭吉傳》表示:“漢之號令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張騫出使西域和漢在西域設立都護使漢與中亞地區的通道更加通暢。這不僅使西域東部南部地區第一次與內地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而且中國與中亞地區的交往形成了規模。通過“絲綢之路”,中亞地區的葡萄、苜蓿、石榴、胡蒜、胡桃等植物逐漸移植到東土漢朝。中亞地區的良馬等珍禽異獸也在西漢疆域出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亞地區的佛教和與佛教有關的文化藝術相繼傳到中原地區,對於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中原向中亞地區傳去了大量的金屬工具、絲織品等。漢人還將鑄鐵、鑿井等技術傳到中亞地區。可見,西漢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的交往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三、班超在中亞地區的活動
到王莽時期,西域東部地區和中亞部分地區又重新受匈奴控製。都護設置被廢棄。到永平17年,即公元73年,東漢恢複了西域都護。東漢竇固派假司馬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南道各國。班超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麵恢複與這些國家已經中斷多年的關係,另一方麵勸說這些國家與東漢一起共擊匈奴。當時,西域地區一些國家願意與東漢一起共擊匈奴,另一些國家則與匈奴一起反對班超。幾經征戰,匈奴勢力不減,東漢幾次受挫。和帝永元元年至3年,即公元89-91年,東漢竇憲率軍連續大敗匈奴,迫使其西遷中亞地區。但匈奴衰敗後,中亞地區的大月氏貴霜王朝卻向西域東部發兵,力圖控製絲綢之路。班超打敗了大月氏的進攻,並又一次在西域地區設置都護。當時,東漢準備與大秦(羅馬帝國)建立直接聯係。但這個計劃不易實現,因為貴霜和安息兩個大國位居中亞地區,阻礙東漢與羅馬帝國的直接聯係。為實現這個計劃,班超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甘英經過大夏、安息等國,達到了條枝(今伊拉克)。他來到波斯灣準備渡海去羅馬帝國,但遭到安息國人阻攔。甘英雖然沒有與羅馬帝國建立直接聯係,但他卻已經到了波斯灣地區。這是中國使節到達這裏的最早記載。班超去世後,其子班勇繼承父業,繼續在西域保護通道。他寫的《西域記》一書很有價值,範曄的《後漢書·西域傳》參考了他的《西域記》。
公元3世紀以後,中亞的大月氏貴霜國逐漸衰敗,分裂為許多小國。這時期正值中國處於北魏王朝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仍然保持著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但是,中國早已中斷了西域都護設置。公元5世紀30年代後期,中亞地區的一些小國仍然派遣使者到北魏進貢。北魏曾於公元436年派使者董琬、高明等到中亞地區訪問。他們先後訪問了費爾幹納、塔什幹等地,了解了許多情況,並向中亞地區傳播了中原文化。董琬等出使西域,重新恢複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交通。
四、隋唐時期中國與中亞的關係
隋朝時期,中國麵臨的最大威脅是突厥勢力。後來隋朝對突厥用重兵,迫使突厥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西突厥占據著中亞地區。西突厥占據中亞地區,是一個曆史性的變化。西突厥還控製了西域東部地區。這時期,隋朝與突厥在西域地區附近進行貿易往來。西域商人經常到張掖趕集。突厥衰敗後,隋朝逐漸地控製了通往西域的三條商道,即北道從伊吾(今哈密)到西域;中道從高昌(今吐魯番)到西域;南道從鄯善(今羅布泊附近)到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