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衝突情景營造“可教學時刻”(1 / 2)

創設衝突情景營造“可教學時刻”

一、實驗背景

“可教學時刻”(teachablemomencs)是指學生願意學新知識的那一時刻(Brophy,1986年)。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是否願意學習,是教學過程能否有效推進的首要條件。學生隻有在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引發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樂學好學時,才能真正充當起學習活動的主體的角色,才能變“要我們學”為“我們要學”,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努力營造“可教學時刻”,激勵學生認知性的內在學習動機,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

教師要營造“可教學時刻”,離不開創設恰當的衝突情景。認知心理學認為,最有利於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是將學習者放入一個舊知和新知之間具有衝突的情景之中。當學習者發現某種新知與其舊知相矛盾時,就會產生一種“認知不平衡”。而認知不平衡會使人產生一種“緊張感”,為了解除這種緊張感,學習者就會產生認知動機,努力求知。一旦學習者的問題得到了解答,或者說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原有的知識結構得到了擴展,使之包含能解釋當前現象的原理,那麼,新舊知識就保持了平衡一致,認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緊張感就會解除,並由此產生一種輕鬆、愉悅、滿足的情緒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對認知動機起到一種強化作用,進而逐漸形成一種比較穩固、比較有力的學習動機。

二、實驗操作步驟

那麼,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怎樣才能創設衝突情景,營造出“可教學時刻”呢?現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一)引發適當的概念衝突,營造“可教學時刻”

所謂概念衝突,即新舊知識間出現的某種差距或矛盾。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在應付環境時,如果環境一直沒有什麼變化,那麼,環境對學習者就沒有什麼新的挑戰,任務本身就顯得枯燥無味。但如果環境變化太大,學習者被置於一個完全嶄新的環境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一點也用不上,那麼,這種任務的挑戰性就太高,會使學習者感到無能為力,結果也激發不了內在動機。最有利於激發動機的辦法,是使學習者麵對新的環境,麵對新舊知識之間產生的某種衝突和差距,而這種差距又是學習者經過自身努力能夠加以消除的,是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此時,環境就會對學生形成新的挑戰,概念衝突就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我們在講高一《思想政治》下冊“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係”時,就上下冊教材知識之間引發了如下概念衝突:“即然上冊教材中講社會勞動生產率無論怎樣變化,一定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為什麼這裏又說提高勞動生產率,國民收入也會水漲船高?這和上冊教材中的提法是否矛盾?為什麼?”在講“我國的分配和消費”一課時,我們根據上下冊教材的內在聯係,創設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如下衝突:“上冊教材中說構成新商品價值的是c+v+m,本冊教材中又說c+v+m構成了社會總產值。社會總產值與新商品價值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既然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總產量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總產值都由c+v+m構成,為什麼說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總產量不反映剝削關係?”在講高二《思想政治》“現象與本質的關係”時,我們又利用學生對假象的客觀性與錯覺的主觀性之間的新舊認知誤差,要求學生辨析以下觀點:“假象就是虛假,虛假就是錯覺,所以,假象就是錯覺。”在此基礎上,要求他們進一步分析假象與錯覺之間的關係。由於以上概念衝突都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引發的,並且它又適當提高了教學內容的難度,因而為學生營造了新的環境,向他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使他們必須“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機。使他們對整個學習過程興趣盎然,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結果。

(二)形成有價值的課堂衝突,營造“可教學時刻”

所謂有價值的課堂衝突,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學生認知心理與教材內容所引發的一種矛盾和衝突。要形成有價值的課堂衝突,必須創設必要的問題情景。所謂創設問題情景,就是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與課文有關的一些問題,使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產生某種“不協調”,從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同時應使所提問題小而具體、新而有趣,並有適當的難度和啟發性。隻有這樣,才能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形成有價值的課堂衝突,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

我們在講高一《思想政治》“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時,先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價格,有時會降到二三百元,有時會漲至六七百元,但一般不會超過一輛桑塔那轎車的價格;一把紅岩吊扇的價格無論怎樣下跌,也不會跌至和一把普通紙扇相等的價格。應如何解釋上述現象?”“商品價格的漲落與價值規律的要求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為什麼?”在講高二《思想政治》“物質是運動變化的”時,當學生起立站好後,我們要求學生站定不動,然後提出以下問題:“現在大家都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我們所在教室的黑板及桌椅乃至整幢教學大樓的位置也未發生變化,但為什麼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應怎樣理解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在講“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時,我們先向學生提問:“同一電器的不同生產者,在同一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按同一價格出售電器,為什麼有的賺錢,有的虧本?同一電器生產者出售同一型號的電器,為什麼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以上兩種現象有什麼區別?它們與價值規律的作用之間關係如何?為什麼?”由於以上問題情景的創設,引發了學生的認知不協調,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了某種懸念,從而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促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由此形成了有價值的課堂衝突,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刻講授新課內容,必然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