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三環節”(1 / 3)

政治課“三環節”

(三段)課堂教學法

中學政治課教學的主要任務除了“育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論知識,提高其認識問題的能力。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執教者要克服教材內容多、知識深、教學難度大的困難,扭轉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麵,解決學習與鞏固知識的矛盾,就必須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入手。為此,各地教師在吸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三環節”(預習、解疑、練習)課堂教學的路子,現分別敘述如下。

一、第一環節:預習

古人雲:“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一種準備。它能為學生上課創造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礎,同時預習還是自學的初步。因此,為保證良好的預習效果,首先必須端正學生對預習重要性的認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一般說來,在預習前,教師要對預習進行指導,向學生交待預習提綱,必要時要向學生講授一些預習方法,使學生預習有方向、有目標、防止學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老虎吃天無處下口”。預習包括課前預習和課上預習兩個階段。課前預習要求學生閱讀後,找出疑難問題;課上預習是指課堂上學生重新閱讀教材,補充和完善課前預習的過程。此外,教師還要對課前預習做不定期的檢查,主要是檢查預習筆記,有意識地給不重視預習的學生造成一種壓力。

課上預習是對課前預習的再認識、再提高過程。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在課堂上,可把學生分成小組(4~6人),預習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閱讀教材邊交流,對課前預習進行相互補充和完善,這樣,不但使分散的、零碎的知識初步形成較集中、較係統的知識,而且還能夠幫助差生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東西,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的解疑奠定了基礎。預習貴在置疑,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與“思”必須有機結合,“學”是“思”的基礎,“思”使“學”深化和擴大,而思源於疑,有質疑才能進一步思考。可見,學習貴在置疑。在預習階段如何置疑?一方麵教者要根據教材的重點和學生的學習心理,在學生容易產生疑問的關鍵處設問置疑,並精心設計好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提綱。另一方麵要求學生在預習中要動眼、動手、動口、動腦。所謂動眼就是看書;動手就是在書上作眉批;動口就是與同學商磋問題;動眼、動手、動口都離不開動腦。隻有動腦,才能使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書中吸取營養,獲得知識,提出疑點。學生愈深入學習,疑難問題就愈多;而疑難愈多,進步也就愈快。他們就是在反複地從有疑到無疑,再從無疑到有疑的過程中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的。

二、第二環節:解疑

古人說:“疑者,覺悟之機也”。知識積累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置疑而後釋疑的過程。問題激起好奇心,懷疑推動求知欲,舊疑獲釋,新疑又生,迫使學生不斷探索、追求,這樣且思且疑,且疑且思,學生的知識就不斷得到增長。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解疑的步驟

1)要找準疑點,這是釋疑的重要環節。一般地說,教師應該到學生中去找疑點。其具體做法是:

①請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他們認為疑難的問題;

②通過政治課代表搜集同學們在學習中的問題或意見;

③在課堂預習中,教師巡視發現學生中帶有共性的問題;

④課堂提問中,教師及時捕捉學生回答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

2)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釋疑的關鍵。給學生解疑是教師的責任,有疑不解,或解而不深不透不準,都達不到傳知授業的目的。選用得當的方法是解疑的重要一環。在這裏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竭力做到“導而弗牽”,循循善誘,啟發學生自覺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以達到講清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①愛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努力創造師生之間平等的探討問題的氣氛;

②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努力創造使學生“驚奇”和“見疑”的意境,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③設疑的難易程度必須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避免設疑過難挫傷學生積極性;

④允許學生不僅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重錘敲打”,而且要特別注意釋疑的趣味性;

⑤允許學生對尚未弄懂的問題“存疑”和堅持已見,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比如,講勞動價值論的第一個概念,一開始不是直接給學生以明確的答案,而是先給他們一組選擇題。

“商品必須是一個物品”,

“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

“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以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著,請學生舉出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商品來,然後,問學生:“學習成績、班級榮譽、思想品質等是不是商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從而抽象出“商品必須是一個物品”的結論。接著,再問學生:物品是否都是商品?為什麼空氣、河水不是商品,而煤氣、自來水卻是商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從而進一步抽象出“作為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的結論。然後,啟發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勞動產品都是商品?農民生產的糧食用來供自己食用或者向地主交租是不是商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商”,即是否有買賣、交換。從而進一步抽象出“商品不但必須是勞動產品,而且要經過交換”的結論。最後讓學生看書,明確商品概念。

(2)解疑的方式

解疑包括討論和解難兩個方麵。當課上預習停止後,教師指定各小組分別提出本課學習內容講了幾個問題?哪些問題是難點?要求他們對每個問題都做出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去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做到心中有數。然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特別是“大綱”和教材所要求的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聯係實際展開分析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