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師生互動行為研究,成果較豐,且呈現多學科、多角度分析的特點。已有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師生課堂互動的本質和規律,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認識和研究課堂教學行為。
六、學生行為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外散見於各種教育理論著作中關於學生行為的研究逐漸增多,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學生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學生行為的管理問題方麵。
學生行為受諸多方麵的影響,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學生自身等,學者們也隻是對某一或某幾個影響因素做研究,整體、全麵、係統的研究不多見。有學者(Tombari&;Borich)對比了普通智力與特殊智力對於學習行為的影響。斯佳(Scarr)等學者認為除了智力因素外,社會能力對學習行為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斯滕伯格(Stemberg)則提出了先前成就對學習行為的影響。鮑裏奇專門研究了人格特質對於學習行為的影響。
學生行為管理的研究者開發了一些觀察工具,主要聚焦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如英國學者高爾頓(Galton M)、西蒙(Simon B)編製了“學生課堂行為觀察項目”表,通過記錄目標學生聽講、靜思、自學等行為的頻數考察他們的交往狀態。美國學者拉格(Wragg E C)設計了一個觀察表,用來觀察課堂中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情況。澤波利(Zirpoli T J)闡釋了行為理解與行為管理的基礎,並基於此提出了改善學生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古德和布羅菲(Good T L&;Brophy J E)等學者將學生問題行為分為輕度不良行為和重度不良行為,並針對這些行為提出了防範和有效處理的具體策略。
在我國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已取得累累碩果,而在教學行為的研究中,反而忽略了學生學習行為。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推進,在教學論領域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深入的微觀研究日顯重要。學生學習行為狀況關係著教學的有效性,也是衡量教師行為有效性的參照,研究者們開始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行為的狀況。如林存華等參考高爾頓的“學生課堂行為觀察項目”表並作了適當修訂,對上海市某小學四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了對比課堂觀察。也有學者就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行為的現狀展開了調查,為我們深入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還有研究者把學生學習行為分為個體學習行為和群體學習行為,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合作”作為基本的衡量尺度,進行了深層研究。
由上可見,國外學者關於學生行為的研究雖成果頗豐,但是研究多偏於學生行為的某一方麵,缺乏係統性、整體性。我國學者在學生行為研究上大量借鑒了國外已有研究成果,同時結合本國教學發展的實際,並把學生行為放入課堂教學行為的整體構建中,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七、教學行為研究的簡要評價
縱觀已有教學行為研究,國外在開展時間上早於國內,研究內容較之國內更寬廣,更有深度。總體來說,國內外在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充實和發展了教育教學理論,也有助於研究者和一線教師認識和理解教學行為,對促成教學實踐改革具有指導意義。特別是我國新課程改革推動了教學行為的實踐性研究,成績斐然。譬如,我國學者柳夕浪提出的課堂教學行為互動分析,徐妙中提出的課堂教學行為操練,這都為優化課堂教學行為開辟了新的路徑,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地研究與發展。
但是反思已有教學行為研究的狀況,無論在研究內容上,還是在研究方法上,或是在研究範式上,都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影響了教學行為理論建構的有效性和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改進。
第一,在研究內容上,重教師行為研究,輕學生行為研究。教師行為在相關各個領域都有研究,多有著述,而學生行為的研究僅集中在心理學或社會學領域,鮮有學者能夠在教育學特別是教學論領域深入地進行本體的、教育學意義上的探究。究其原因,一是研究者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概念和結構認識不全麵,通常把教學行為等同於教師行為,忽視學生行為;二是研究者不重視教育心理學領域內學生行為研究取得的碩果,不能有效地在教育學領域內的研究中加以利用。總之,已有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缺乏整體結構的現狀,啟發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應當把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統合起來進行全麵係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