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死後揚名(1 / 2)

曹雪芹的《石頭記》前八十回在其去世之前已經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問世,後數十回原稿本來已經完成,但因種種原因後來流失殆盡,脂硯齋曾說:“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嚐哭芹,淚亦待盡!”(注:甲戌本《石頭記》第一回眉批)可見雪芹最抱恨的,還是全書若幹地方尚未最後補齊寫定。他把寫這部書看作他畢生的事業,然而如今力已盡,隻能寄希望於脂硯齋了,而脂硯齋傾盡全力,也未能將後麵的數十回補齊。最為他所歎恨的是,原稿為某人借閱,竟有五六回迷失了。(注:庚辰本脂批:“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歎歎!”疑“借閱”也是婉晦之詞。)有研究者認為,即使有五六稿迷失,也不會妨礙傳抄流行,其真正原因,實際上是另有所在。

《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傳抄,已經在民間引起較大反響,一些文人爭相購買手抄本《石頭記》,即使手抄本比刻印本更貴。一時間,《石頭記》深入人心。在清人的一篇筆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杭州一位商賈之家的小姐,“明豔工詩,以酷嗜《石頭記》致成瘵疾。當綿綴時,父母以是書貽禍,取投諸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燒殺我寶玉!’遂死”;蘇州有位姓金的公子,“喜讀《石頭記》,設林黛玉木主,日夕祭之。讀至黛玉絕粒焚稿數回,則嗚咽失聲”,後來竟有些瘋瘋癲癲了……這些奇異的故事,未必真實,而記錄這類故事的人往往是以之勸誡人們不要讀《石頭記》,以免中毒受害。這些故事從側麵反映出一個事實:《紅樓夢》具有驚人的藝術魅力,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異常迷人,對許多讀者發生了強烈的影響。一些人癡迷於《紅樓夢》的情景中而不能自拔。其思想和藝術,感動了無數的讀者,極大地啟發了後世反封建的新生力量的精神世界。

敦誠有一位幼叔,名叫額爾赫宜,由他把《石頭記》的一部抄本借給了永忠(就是被雍正陰謀篡奪了帝位繼承權的胤禎的孫子),這位在曹雪芹歿後才和敦誠等結識過從的宗室子弟,因敦誠之幼叔而得讀《紅樓夢》,永忠讀了之後,感動得不由自主,寫下了三首詩哭吊雪芹(注:見《延芬室集》),對曹雪芹的身世寄予了無限同情。其一雲:“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就在曹雪芹歿後第五年(1768),傅恒家的“明”字輩有一個叫明義的,一生上駟院(禦馬圈當差)。他讀了《石頭記》抄本後,寫出這樣的詩句:“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也枉然。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報倫!”可知明義所見抄本是雪芹原著,與現今流傳的全本不同。全書的一條主線是大觀園中眾女兒由聚而散,榮國府之家亡人散,是政治關係的慘局。

至乾隆四十幾年的時候,新封睿親王淳穎在讀《石頭記》後,也感歎作詩,說雪芹的書是“英雄血淚幾難收”。淳穎同樣也是受政治傾軋的宗室子弟,他本是豫親王多鐸的後裔(與裕瑞為同祖宗),順治時老睿親王多爾袞得了罪,削了爵,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命令恢複了爵位,讓淳穎過繼承襲爵位。因此,不論平民百姓如何,就連清代的皇家貴胄,對本來是他們的卑賤的奴仆身份的曹雪芹,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對著他的書,為他流淚抱恨,作詩抒感,還認識到,曹雪芹不是一般的文家才士,而是一位堪稱英雄的人物!

《紅樓夢》在民間的影響之大,令當時的文人名士都對曹雪芹發出讚歎感慨之言,如周春、鍾大源、惲敬等人都為《紅樓夢》題詞著文,他們無一不是當時影響較大的人物。自從《紅樓夢》問世以後,相關的評、題、圖、詠,真是汗牛充棟,自有小說以來,尚未見過在讀者中引起這樣深刻強烈的群眾反響的。然而,如此廣泛的流行也不得不引起了相關封建專製人物的注意。比如說,甚是喜歡詩詞歌賦的乾隆皇帝,他堪稱所有封建舊勢力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