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傳位大典(1 / 2)

建儲問題的圓滿解決為乾隆皇帝歸政鋪平了道路,於是,在他當政六十周年之際,乾隆皇帝舉行了傳位大典,向全國臣民頒布了歸政詔書,從而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後的歲月。

建儲雖為歸政的前提,但是,乾隆皇帝提出歸政思想的時間卻早在建儲之前。而且,最初提出這一思想的目的隻是祈求長壽,並沒有有意識地將其和建儲問題相聯係。據乾隆皇帝自稱,早在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皇帝舉行即位大典之時,即曾焚香告天:“昔皇祖禦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八歲即位,在位六十一年,終年六十九歲,在此前所有清代帝王中已為高壽。而乾隆皇帝即位時,已經二十五歲;六十年後,將至八十五歲高齡,因而,盡管他在口頭上表示自己不敢上比皇祖在位六十一年之數,但就其本意而言,則是希望自己在年壽上超越聖祖康熙。乾隆二十五年時,乾隆皇帝度過了他的五十壽辰,而身體卻健康得很,兼之其生母崇慶皇太後也非常健康,因此,乾隆皇帝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一度改變主意,表示隻要崇慶皇太後健在,即使在位周甲,自己也不提歸政之事。所以,在他六十歲以後,雖曾下令“預葺寧壽宮,為將來優遊頤養”之所,並在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第一次向諸皇子公開提及歸政之事,但在實際活動中,卻對歸政一事表示了相當消極的態度。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崇慶皇太後歸天,從而使乾隆皇帝失去了不行歸政的借口;而次年東巡時金從善上書表奏建儲,又使歸政和建儲問題發生了密切的聯係。從金從善要求建儲的呈詞中,乾隆皇帝明顯地感到一些臣民對自己“貪戀天位”的不滿。為了替自己進行辯解,他一方麵以曆史上的許多帝王為例,大講其“為君之難”,如針對唐宣宗、宋太宗、宋仁宗、宋英宗等對建儲所持的抵觸情緒,乾隆皇帝批評他們“惟知席豐履厚,以為君為樂,而不知為君之難也”。對於宋高宗、宋孝宗等“值多事之秋,當勵其有為之誌,乃未及耄期,而遽行內禪”,他的批評更為嚴厲,指責他們隻“圖一己之佚樂,而不顧國計之重輕,其人實不足取,則又朕所深薄者耳”。另一方麵,又反複表示自己無意久戀天位。他說:“設或七旬、八旬以後,神誌稍衰,不能似今之精勤求治,亦不肯貪天位以曠天工,且曆代帝王,享位至四五十餘年而歸政者,實所罕覯。朕非不知足者,又何必定以六十年為期乎!”至此,八五退位歸政最後才算確定下來。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度過了他的八十壽辰。由於距離八五退位歸政之期日漸接近,兼之以年齡不斷增長,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歸政一事逐漸提上了乾隆皇帝的議事日程。凡逢節慶壽誕,無不以歸政為念;詩賦詞章,也時以傳位為題。乾隆五十八年以後,距離退位歸政之期愈益接近,這樣,各種準備工作皆已著手進行。乾隆五十八年四月,乾隆皇帝以歸政在即,“嘉惠士林之典,尤應預為舉行”,決定從次年秋天開始至丙辰年春三年間,連續舉行歸政恩科鄉試、會試和嗣皇帝恩科鄉試、會試。乾隆五十九年年底,又下令各直省督撫將曆年以來所有民間積欠銀一千七百餘萬兩、糧食三百七十五萬石全部進行豁免,“俾小民節年欠項廓然一清,得以戶慶盈寧,共遊化字”。同時,他還在以往每逢年底普賞八旗兵丁一月錢糧之外,由國庫撥出銀兩,賞借王公以下以至閑散宗室覺羅、八旗兵丁半年俸餉。

乾隆六十年,有關歸政的準備活動進入了高潮,各種加恩活動一件接著一件。正月間,乾隆皇帝下令將因過查抄家產的官員未曾完納部分全部進行豁免,以示“法外施仁,恩加無已至意”。二月間,又下令增加“各直省歲試入學名數”。對於自己幼年時期的兩個發蒙老師福敏和蔡世遠,雖然已經故去多年,為了感念他們的教導之功,乾隆皇帝特將福敏晉贈太師,蔡世遠加贈太傅,並各派員賜祭,以示“眷隆耆舊、崇禮師儒至意”。同時,歸政恩科會試和嗣皇帝恩科鄉試也相繼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