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傳位大典(2 / 2)

在一切準備工作大致就緒之後,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在乾隆皇帝即位六十周年之際,乾隆皇帝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於勤政殿,當眾取出當年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麵的建儲密旨,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決定次年新正舉行傳位大典。同時,還將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貴妃追贈為孝儀皇後;並為避諱起見,改皇太子名為琰。十月朔日,向全國頒發嘉慶元年時憲書,並以傳位大典“實為曠古吉祥盛事,允宜廣沛恩綸,俾薄海群黎,共沾湛愷”而下詔:“將嘉慶元年各直省應征地丁錢糧通行蠲免,以示朕與嗣皇帝愛育閭閻,同錫恩施至意。”

嘉慶元年正月元日,內外王公以下文武百官與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等國使臣鹹集太和殿,按班序列。爾後,禮部堂官首先至毓慶宮啟請皇太子朝服出宮,恭候乾隆皇帝乘轎到太和殿升座。此時,鼓樂齊鳴,皇太子以下所有官員皆跪伏殿內,由宣表官員跪宣傳位詔書。之後,兩名大學士恭導皇太子到乾隆皇帝禦座前俯伏跪地,由乾隆皇帝將“皇帝之寶”傳授皇太子,嗣皇帝率領群臣再次向乾隆皇帝行九叩大禮。慶賀禮畢,已經成為太上皇帝的乾隆皇帝還宮,接受公主、福晉及未受爵的皇孫、皇曾孫、皇玄孫行慶賀禮。與此同時,嘉慶皇帝則禦殿登基,接受群臣朝賀。禮部鴻臚寺官員登上天安門城樓,恭宣太上皇帝傳位詔書及恩赦條款。

是年正月初四,乾隆皇帝又按預定計劃,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行了較之乾隆五十年時規模更為盛大的千叟宴。目睹傳位順利,萬事如意,乾隆皇帝再度詩興大發揮毫:

歸禪人應詞罷妍,新正肇慶合開宴。

便因皇極初臨日,重舉乾清舊宴年。

教孝教忠惟一篤,曰今曰昨又旬延。

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謂從茲即歇肩。

至此,全國臣民所矚目的授受大典最後完成,於是乾隆皇帝過上了太上皇帝的生活。

兩千多年以來,由於公開預立太子,不隻在君主生前皇、儲之間矛盾重重,關係極難處理,而且儲君與諸皇子之間的鬥爭也相當激烈。這些矛盾長期積蓄的結果,往往在舊君去世、新君即位、最高權力過渡之時釀成一場慘禍,不是弟兄之間互相殘殺、兵戎相見,就是平時處於潛伏狀態中的宦寺、女寵之輩乘機弄權,以致所立新君多非舊君意願。雍正皇帝製定的秘密建儲製度雖在舊君生前對於皇、儲鬥爭和諸皇子之間的鬥爭有一定的約製,但在其駕崩之後,他所指定的嗣君能否繼位,卻仍需視其托付是否得人而定。換言之,臣下仍然對嗣君廢立起著一定的作用,建儲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並沒有完全被堵塞。因而,雍正皇帝去世後,臣下請出其生前建儲密旨時,因為名分未定,乾隆皇帝竟然“不敢自行啟封”,而是“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麵展緘敬閱”,由張廷玉於燈下宣讀,方才名正言順地即了皇帝之位。

乾隆皇帝在生前自行傳位,是對雍正皇帝製定的秘密建儲製度的重要補充和發展。這一措施的推行,不但能使自己的建儲意誌完全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由於在傳位過程中“明頒詔旨,親禦殿廷,付托神器”,也避免了大臣等借機怙寵擅權的弊端。因而,盡管乾隆皇帝八五退位歸政在時間上似乎晚了一些,而且在退位歸政之後也依然不適當地集大權於一身,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種通過傳位而實現最高權力過渡的方式,還是十分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