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動。劉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呂強的建議下,宣布解除黨錮,組織政府軍平定叛亂。
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領的政府軍剿滅各地黃巾軍,劉宏為表天下安寧,於是改元中平。但同時,涼州的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又起兵叛亂。
中平二年(185年),劉宏先後派皇甫嵩、張溫前往涼州平定叛亂,不但沒有平定,反而讓涼州叛軍越發壯大。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淪陷,涼州刺史耿鄙、漢陽太守傅燮(名字很好記)先後戰死。同年,漁陽郡人張純、張舉聯合烏桓在幽州發動叛亂,斬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
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亂,讓劉宏逐漸從西園享樂中走出來。
中平五年(188年)十月,劉宏在雒陽平樂觀舉行閱兵儀式,自稱“無上將軍”,騎馬持劍檢閱軍隊。
可是最讓劉宏出名的是他掀起的“第二次黨錮之禍”,這件事的起因還是那個九月的辛亥政變。
張奐因“平叛”的功勞被宦官們提拔為大司農,封侯。張奐因深恨自己被曹節等欺騙,害死國家忠良,鑄成大錯,堅決拒絕不肯受印。並在不久後趁天象變化而上書靈帝,要求為竇武、陳蕃等人平反,迎回竇太後,並推薦李膺等出任三公。靈帝認為他說得有理,但宦官們紛紛進讒言,改變了靈帝的想法,反而追究張奐的責任,張奐自赴廷尉,被拘留數日,罰俸三月。[30]最終也被罷官回家,禁錮終生。
郎官謝弼上書也為竇武、陳蕃等人鳴冤,要求迎回竇太後,卻被宦官貶職殺害。
宦官等見竇武、陳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罷休,於是向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欲圖社稷”,意圖謀反。年僅十四歲的漢靈帝被他們欺騙,因而大興大獄,追查士人一黨。
李膺、杜密、翟超、劉儒、荀翌、範滂、虞放等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在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的士人達到六、七百名。汝南督郵吳導奉詔前往逮捕範滂,到了範滂的家鄉,竟趴在驛舍的床上大哭,範滂聽說後說:“一定是因為我(才會這樣)。”便要自前往監獄。汝南縣令郭揖聽說後解掉印綬,跟範滂一起逃跑。範滂說:我死了禍事就結束了,怎麼敢連累您呢?“範滂與母親訣別,範母對範滂說:“兒今日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遂與李膺、杜密等百餘人被執,庾死。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張儉四處流亡,在路途上,看見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門投止”),每戶人家即便知道會引來殺身之禍也願意收留他,張儉在眾人的幫助下,得以逃亡塞外。因為收留他而被追究滅門的,前後有數十家之多宗族親戚都被殺害,郡縣因此殘破不堪。
八年之後的公元176年(熹平五年)閏五月,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鳴冤,要求解除禁錮,靈帝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收捕並處死曹鸞。接著,靈帝又下詔書,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黨錮的範圍擴大,波及更多的無辜者。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春二月,黃巾之亂興起,漢靈帝怕黨人與黃巾一同作亂,遂於夏四月丁酉日大赦天下,免除了親屬關係與黨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錮。
漢靈帝最終的命運如何,他的兩個兒子又將會被軍閥帶向何方?
請看下集:西涼兵進京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