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鄧綏,我有必要引入近期在網上才能看到的一部電視劇《班淑傳奇》,上麵的鄧綏太後十分的賢德,那麼真實曆史上的鄧太後,有沒有這樣的品德呢?
雖然班淑是杜撰的,但是鄧綏是真實存在的。史書上麵說鄧綏是東漢外戚專權時期的最好的太後,原因如下:
1.雖然自己的養子劉隆不幸夭折,但是他沒有形成後麵我們要講的明朝成化年間萬貞兒的那種變態心理。
2.在位時期,他沒有縱容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們辦出一些不法的事情,沒有走竇憲的老路,畢竟一個人的軍權和相權到了連皇帝都封無可封的地步,這個人就該死了。
3.他雖然不知道何時退位,但是他知道把國家交給非常年輕的皇帝,那麼就會重蹈漢章帝的覆轍。
就這樣,鄧綏在他所執政的十六年中,沒有犯前任太後竇氏的錯誤,因為他是東漢以來的好太後,所以她必須得以身作則,可是他的功績可以超過漢光武帝的皇後陰麗華和漢明帝的皇後馬氏。
我們接著上一講的內容向下講。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以鄧綏在政治上做了很多好事,想趁早讓他們有所記載,便上書安帝說:“我聽說《易經》上記載伏羲神農的事跡,而皇德昭著;《書經》上記述唐堯虞舜的事跡,而帝道崇高,所以,一定要把功業書之於竹帛,把德音留之於管弦。我考慮皇太後秉賦大聖的英姿,體現天地的厚德,蹤齊舜妻娥皇、女英,跡比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孝悌仁慈,允恭節約,杜絕奢侈溢浪的根源,防止抑製逸樂貪欲的苗頭。正位於內宮,流風化被四海。到和帝元興、殤帝延平之際,國無太子皇儲之副,太後仰觀天象,參照人譽,迎立陛下為天下主,漢室永安,四海平靜。又遭水災,廩賑饑荒。施恩元元百姓,冠蓋交路。菲薄衣食,為群下表率。減少膳事,解除車馬,以贍養黎民大眾。惻隱存心,若保赤子。克己引咎,顯揚卑微。崇尚安和之政,布施寬恕之教。封國除滅了的把它複興起來,世係斷絕了的把它繼續起來,錄用功,恢複宗室。流放了的追赦還原籍,禁錮了的複為平民。施政不屬惠和的,思想上不加考慮;製度不合舊典的,朝廷內不與商議。大德洋溢,充塞於六合;洪澤豐沛,漫衍於八方。華夏和樂向化,戎狄混同歸並。大功著稱於大漢,碩惠厚加於生民。高高的功業,可以聞而不可以攀;蕩蕩的勳績,可以歌而不可以名。古代的帝王,設左史以記事,置右史以記言;漢室的舊製,每世都有史事的記載。道有低有崇,治績有進有退。假使善政不記述,細小災異卻總把它寫下來,這便是唐堯商湯有洪水大旱的責任,而無各種事功都興盛吉祥嘉天之美德;殷高宗祭成湯雉飛鼎耳而句隹,成王疑周公而有雷電大風的變異;卻無視高宗修德而殷中興,成王改過幾致刑措的康寧之功。上考《詩經》、《書經》,虞舜嬪娥皇、女英二妃,周室有後稷母薑女原、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三母,修行佐德,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過門限。從來沒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總攬萬機,規劃營造天地萬物,功德高大像今皇太後。應當命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廣布宣揚炫耀,把她的勳德勒金刻石,高懸如日月之明,垂之永遠,以表示陛下淳厚的孝心。”安帝采納了劉毅的建議。
永寧二年(121年)二月,鄧綏臥病日漸嚴重,便乘輦到前殿,見侍中、尚書,並北至太子新近所修繕的宮室。返還,大赦天下,賞賜諸園貴人、王、主、群僚錢布各不等。詔令說:“我以無德,母儀天下,而天不祐我,早遭大憂。殤帝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平民厄運,國家危於累卵。我勤勤懇懇,一片苦心,不敢以萬乘之國為兒戲,上求不欺天愧對先帝,下求不違背民意有負本心,至誠在於賑濟安度眾生,安定劉氏天下。自己覺得應當徹底感動天地,蒙受福祚,而和帝、殤帝、新野君相繼去世,內外喪禍,傷痛不絕。近來老病沉重糾纏,長久不能侍祠宗廟,自奮力上原陵,加上咳塞唾血,以至不起。生死存亡,壽命大限,是無可奈何的。公卿百官,應勉力盡忠恪慎,輔助朝廷。”鄧綏三月去世,在位二十年,享年四十一。與和帝合葬順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