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4.兩任皇後(1 / 2)

在講完“漢和帝時代的戰爭”這一框題之後,緊接著要講的是與漢朝社會息息相關的東西,漢和帝時期的社會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社會,雖然國家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策略,但是也不要忘了漢朝是中國社會興起的一個起點,所以社會教化還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漢和帝是其重視德化,也就是後人所講的“以德服人”,早在漢章帝時,居巢侯劉般逝世,按規定應由長子劉愷襲爵,但為滿足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讓弟弟劉憲襲封,自己則逃往外地。執政官上奏請示收回劉愷封國,章帝嘉其義,特許等待他。而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十多年後,執政官又提起此事。對此,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曾說‘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麼難的呢?’有司沒有推究劉愷此舉的樂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這樣做恐怕不能助長禮讓的風氣,成就寬弘的教化啊!劉肇”深以為然,下詔說:“王法崇善,成人之美。”於是不僅同意劉憲襲爵,而且征劉愷為郎。

劉肇雖然重用宦官,但是他也深知“以民為本”的重要性,所以劉肇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

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裏一置,五裏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曆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劉肇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複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漢和帝不僅是一位愛民的好皇帝,而且還是一位外交上麵的能手。他並不會外語,但是他的手下集中了一批外交之才。

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說起一位皇帝,有必要提起他的後宮。與明帝章帝不同的是,漢和帝的後宮有兩任皇後,這極類似於漢世祖劉秀的後宮。

先來介紹一下第一任皇後,這位皇後也姓陰,是光武帝皇後陰麗華兄執金吾陰識曾孫女。在少年時就聰明穎慧,喜好書法技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十三歲的陰氏,經過特選進入後宮。因為她是光烈皇後陰麗華的至近親屬,所以被封為貴人。得到漢和帝劉肇的特殊寵愛。

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九日,漢和帝立陰氏為皇後。同年冬天,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年僅十六歲的孫女鄧綏入宮,被封為貴人。

自從鄧綏入宮以來,漢和帝對陰氏的寵愛漸漸衰減,因而陰氏心裏屢有怨恨之情。陰氏見鄧綏德望稱譽一天比一天高漲,不知怎麼辦,就製造祝詛(祝告鬼神,使加禍於別人),想以此加害鄧綏。漢和帝有一次臥病在床,病情非常危險,陰氏曾秘密地對人說:“我要是執掌大權,決不讓鄧氏再有一個人活在世上!”鄧綏聽說後,便流著眼淚對周圍的人說:“我用盡誠意來侍奉皇後陰氏,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將獲罪於天。婦人雖然沒有從死的道理,然而昔日周武王有病,周公以自身為周武王請命;楚昭王有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殺從死。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寵,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皇後陰氏蒙受把我弄成人彘的譏諷。”鄧綏立即要飲藥自殺,但在宮人趙玉的堅決阻止下才沒有自殺。

後來,陰氏的外祖母鄧朱經常出入後宮掖庭。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夏天,有人說陰氏與鄧朱使用巫師害人的妖術,事情被發覺,漢和帝於是派中常侍張慎與尚書陳褒在掖庭獄中考問檢查。鄧朱以及她的兩個兒子鄧奉、鄧毅與陰氏的弟弟陰軼、陰輔、陰敞供辭互相牽扯,審案的人認為以祭拜祈禱的方式詛咒別人,是大逆不道之罪。陰奉、陰毅、陰輔三個人在獄中被拷打致死。同年六月十二日,漢和帝派司徒魯恭持節賜予陰氏策書,要求上交皇後的璽綬,廢黜她的皇後之位,遷徙到桐宮居住。[8]陰氏的父親特進陰綱自殺身亡,弟弟陰軼、陰敞以及鄧朱的家屬全部流放到日南郡的比景縣,陰氏的宗族親屬及其內外兄弟都被免官後遣送還鄉。

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陰氏最終因憂鬱而死,時年二十三歲,死後安葬在臨平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