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3.宦官登場(1 / 2)

正當竇太後自己覺得安全無虞的時候,她的養子,也就是當朝的皇帝劉肇,他隱忍不言但是絕對是在慢慢的成長之中,所以他要聯合一批人將守舊勢力搞掉。

此刻能用的隻有身邊的宦官,但在當時,竇憲兄弟掌握大權,劉肇與內外臣僚無法親身接近,一同相處的隻有宦官而已。劉肇與認為朝中大小官員無不依附竇憲,唯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而有心計,不諂事竇氏集團,便同他密謀,決定殺掉竇憲。由於竇憲出征在外,怕他興兵作亂,所以暫且忍耐而未敢發動。恰在此刻,竇憲和鄧疊全都回到了京城。當時清河王劉慶特別受到劉肇與的恩遇,經常進入宮廷,留下住宿。劉肇與即將采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之人,不敢讓他們去找,便命劉慶私下向千乘王劉伉借閱。夜裏,劉肇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又命劉慶向鄭眾傳話,讓他搜集皇帝誅殺舅父的先例。

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劉肇臨幸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並派謁者仆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並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因竇太後的緣故,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為他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進行監督。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以後,全都強迫命令自殺。

劉肇成功奪回政權,再現了漢宣帝劉詢誅霍禹的故事。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臨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

劉肇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並多次下詔納賢。在法製上也主張寬刑,並在西域複置西域都護。漢和帝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漢和帝永興元年(公元105年),墾田麵積達732萬多頃,為東漢之最,戶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劉肇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如果這些都不能滿足大家對東漢朝前期的局勢好奇,那麼我就為大家細細講一下和帝時代的真正功績。

政治上麵,漢和帝做到了三點:第一,唯賢是舉;第二,寬緩為政;第三,重用宦官。這一次改革著實的削弱了明章時期的對外戚和宦官的束縛,而且這一個時代的宦官是實打實的宦官(內中特點,大家懂得)。

先說第一點,唯賢是舉。

劉肇深感吏製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統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既反映出東漢吏製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出和帝為改變這種現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第二點主要是針對竇太後的身後之事而言的。

劉肇當政時期,在法製上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劉肇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後死,由於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後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後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後故事,貶竇太後尊號,不宜合葬先帝。”劉肇和帝卻念及竇太後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諡為章德皇後,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