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點是代表著東漢皇權旁落的一大特質,閹豎是中國王朝時代及其附屬國封建王朝時代的一大特產。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宮廷內設置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
在劉肇奪回政權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於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長秋”是漢代皇後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後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而在進行策勳班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劉肇的讚賞。因此,和帝以後便經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但劉肇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退出了曆史舞台。
劉肇軍事上的貢獻隻有一條,那就是安定邊境。
永元五年(93年),匈奴單於於除鞬叛亂,劉肇派遣遣中郎將任尚平定於除鞬。同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蠻,護羌校尉貫友討伐燒當羌使其遁逃,南單於安國叛亂為骨都侯喜斬殺。
永元六年(94年)七月,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同年八月,南匈奴逢侯單於率胡兵出塞叛亂,九月,劉肇以光祿勳鄧鴻為主將,統帥越騎校尉馮柱、行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征討匈奴叛軍,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烏桓、鮮卑大破逢候單於,馮柱遣兵追擊複破之。
永元八年(96年)五月,南匈奴右溫禺犢王叛亂寇邊,七月,行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叛軍,斬殺右溫禺犢王。
但是同年同月,車師後王叛亂。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長史王林擊破車師後王並殺之。八月,羌人侵犯隴西殺長史,劉肇派遣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平定羌亂。
永元十三年(101年)八月,護羌校尉周鮪討伐燒當羌,大破之。十一月,鮮卑侵犯北平進入漁陽為漁陽太守擊破。
十二月,巫蠻叛亂侵犯南郡,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劉肇派遣使者都督荊州兵迫降巫蠻。
如果再加上竇氏的征戰,漢和帝一朝簡直就是一個“武功赫赫,開疆拓土,四夷賓服”的時代。
那麼漢和帝外交上的貢獻,以及漢和帝的後宮是怎樣的呢?漢和帝死後,他的兒子短期病死,繼承人又是誰呢?
請看下集:兩任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