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樣光是尊重儒學、支持儒學、提倡入學,照樣也不是辦法。
因為畢竟儒學不是拯救國家的刀槍劍戟,隻是一種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
對於漢章帝對民族和平與發展的貢獻,我們隻講這一點,畢竟這位隻在位十三年的皇帝,他的統治時間之短對未來的民族關係說不上什麼幫助。
我們在《西漢卷》裏麵講到過張騫兩次去西域打造出了“絲綢之路”的雛形。由於班超的再次出發,這一條通道已經開辟的差不多了。於是漢章帝劉炟準備維護住這條由祖先打下來的道路。
漢明帝時,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諸部歸服,中央政府在該地建立都護府。不過,該地仍是不斷發生戰亂,局勢頗不平靜。漢章帝即位之初,邊關再起紛亂,焉耆、龜茲、車師等聯合北匈奴,攻打中央政府的軍政駐地,形勢頗為吃緊。漢章帝召群臣商議對策,眾人皆欲暫緩,惟有司徒鮑顯力主馬上增援。漢章帝采納鮑顯的意見,派兵西進,解救了邊關危機。
不過對於是否繼續經營西域,漢章帝舉棋不定,大臣們也有爭論。由於確實存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難,漢章帝最終還是放棄了西域,詔令滯留西域的漢朝人員回國。
這時班超住在疏勒國,也接到撤退的詔書,他收拾行裝,備好馬匹,準備返回久別的祖國。在西域生活多年,他有些依依不舍,西域人民也愛戴和尊敬他。聽說班超要回國,疏勒國人民驚惶不安,因為班超對付匈奴有辦法,班超一走,又要永無寧日了。疏勒都尉抽出長刀,滿麵流淚,對天長歎道:“漢朝使節棄我而去,我國必為匈奴所滅。與其後日死亡,不如今日魂隨漢使,送其爾歸!”說罷,即引刀自刎。班超雖然也難舍難分,但王命在身,隻好撥轉東行。不久到了於闐國,於闐人民攔道迎接班超,聽說他要東歸,都失聲痛哭,就近的人們伏地抱著班超的馬腿,不讓他離開。班超無奈,隻好留下來,同時上書漢章帝,請求他留屯西域。漢章帝同意了班超的請求。
班超在西域團結各族人民,有效地遏止了北匈奴的侵擾。西域各國除龜茲外,都願意臣服於漢。建初六年(公元81年),班超在疏勒上書漢章帝,請求派兵支援,降服龜茲,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意圖。漢章帝支持班超的計劃,征集吏士前往。適時有平陵人徐幹自告奮勇地到朝中上書,願意立功異域。漢章帝大喜,立即命令他為假司馬,率領一千多人組成的遠征軍,西去馳援班超。在西域諸國中,烏孫最為強大,班超又請求漢章帝,遣使慰問烏孫國王。漢章帝同意了班超的請求,派遣使臣前往烏孫。烏孫國王非常高興,於建初八年(公元83年),派遣使者回訪漢朝,表示友好。在西域,漢朝得到這樣一個大國的支持,漢章帝覺得非常稱意。於是他提升班超為將兵長史,授予他代表東漢政府在西域行事的權力。由於同漢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聯係,特別是由於烏孫的內附,使班超在西域的威望大增。西域諸國都願意接受班超的節製,這樣就為以後的東漢政府再次打通同西域的密切交往鋪平道路。
但是漢章帝並沒有處理好後宮的關係,在後宮,當政的是我們在明帝那一期講的竇固的妹妹,也就是西漢竇太後的後裔,因為竇嬰死的時候不可能沒有兒子,所以竇固是竇嬰的那一係。
竇皇後所作的貢獻我們會在下一講中講到,這一講我們先講到這裏。下一講將開啟新的一卷,大家期待吧。
請看下集:後宮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