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7.百廢俱興(2 / 2)

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複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製。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嚐複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東漢光武年間,實行了一種新的田地製度。在這之前,我們看一下漢朝的田地製度,漢朝在劉邦建立之時,確立了確立土地私有,按畝納租稅(少)、按人丁負擔賦、役(重),基本上是以稅人為主,人身控製嚴格。然後在漢武帝最後歲月實行了土地私有製基礎的代田製,這是趙過的功勞。

到了王莽的新朝時代,“王田製”的頒布又使的漢朝以來的土地製度大受破壞,因為王田製是王莽照搬周朝井田製而想出的餿主意,然後新朝慢慢的就被滅亡了。劉秀實行了一項製度,也就是“度田製”,這一項製度雖然遭受到了地主豪族的強力抵抗,但是還是有好處的。

首先大家必須明確一個概念,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那麼豪強勢力就是東漢王朝的利益集團,豪強地主為東漢政權提供著必要的力量和階級基礎,但是豪強地主的發展,土地兼並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製,平均賦稅徭役負擔。

光武帝於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製。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青、徐、幽、冀四州尤甚”,“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予東漢王朝以極大威脅。麵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鎮壓與安撫並用的手段,一方麵“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賊便解散了,另一方麵,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廩”,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係,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經過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麵。度田也成為東漢朝廷的定製。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複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對於文化上麵,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複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誌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就在漢光武帝加緊的打擊豪族實力的時候,自己的姐姐湖陽公主劉黃遇到了一個大的案子。董宣把自己的家奴蒼頭殺了,漢光武帝也知道董宣是對的,但是捱不住親情,所以想讓董宣賠罪了事,但是董宣任憑那些宦官怎麼按,就是不低頭認罪。漢光武帝看著董宣,敇曰:“強項令出!”

有董宣這樣的直臣,東漢不能不興盛,董宣活了七十四歲,病逝於任上。漢光武帝十分的悲痛,“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就在日本使者覲見歸國的當年,光武帝突然駕崩,終年六十二歲。他橫跨三個時期,獲得的疆土580萬平方公裏,雖然比西漢(609平方公裏)小,但是能夠打下這麼多麵積的土地,光武帝也是一位偉大的國君了。

第二卷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