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體質是因為瘀血阻礙經絡,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使新鮮血液無法及時滋養身體,從而引起各種疼痛。久而久之,五髒六腑的器官功能就會衰退,人體出現各種“血不養神”的症狀。如果能適當地補血養血,使身體內氣血充足,器官得到滋養,自然就能改善瘀血症狀。所以,血瘀體質的人除了要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食物,還要多吃能生血養血的食物,如紅棗、木耳、絲瓜等。
遠離肥膩和太甜的食品
過於肥膩的食物,如肥肉、奶油及甜食等難以消化,經常食用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失調,會導致氣滯而瘀血。食用過多油膩的東西還容易引起高血脂、高血壓,高血脂會使血黏度增高,而加重瘀血的程度,所以血瘀體質最好少吃或者不吃此類食物。應該在膳食中多加一些黑木耳、菌類等,它們有清潔腸道的作用,能帶走腸壁上堆積的脂肪。此外,米醋和山楂也是不錯的選擇,有軟化血管的作用,還能降低血脂和血液的黏度。
血瘀體質飲食宜忌
●適宜食物
血瘀體質宜選用有行氣、活血功能的食物。如番茄、洋蔥、油菜、柚子、金橘、玫瑰花茶、白蘿卜、柑橘、大蒜、生薑、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黃酒、紅葡萄酒、茉莉花茶等。
●禁忌食物
血瘀體質宜少吃鹽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頭、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鰻魚、蟹黃、蛋黃、巧克力及各類油炸食品,以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不宜吃冷飲,避免影響氣血運行。
生活調理細節
血瘀體質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動靜結合,不可貪圖安逸,加重氣血鬱滯;同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即使在盛夏時節也不可貪涼,注意環境溫度不可過低。此外,要保持平和的情緒,不可過於激動。
起居養生
●保持睡眠規律
血瘀體質者要按時就寢,保持睡眠規律,不要熬夜,每天睡眠時間以8小時左右為宜。堅持午睡,保持充足的體力。同時還要注意幾個細節:
1.睡前洗個熱水澡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改善瘀血情況,提高睡眠質量。先在39℃~41℃的溫水裏泡15分鍾,同時按摩麵部、雙足心,以解除疲乏。出浴缸後,洗5分鍾左右的淋浴。在浴缸中,泡澡最好不要超過20分鍾,時間過長可能會造成脫水。
2.睡前半小時或者沐浴後如果感到口渴,可適當喝白開水,這樣可以減輕血液黏稠的情況。
3.在睡前半小時內,要摒棄一切雜念,使情緒平穩,心思寧靜。
4.早晨醒來時不用倉促穿衣,仰臥2~5分鍾,進行四肢、心前區和頭部的自我按摩,做深呼吸、伸懶腰、打哈欠等活動來活動四肢,然後慢慢坐起,穿衣下床。起床後及時喝1杯開水,以稀釋血液。
●保證大小便通暢
血瘀體質者容易出現大便不爽或便秘現象,日常生活中宜多飲水,每天攝水量不低於2000毫升,保證大小便暢通。由於體內的水分會通過呼吸、皮膚蒸發和大小便排出,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會使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導致血黏度增高,血行緩慢,促進或加重血瘀形成。
運動養生
氣血貴在流通,血瘀體質者氣血運行不暢,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動靜結合,不可貪圖安逸,加重氣血鬱滯。通過運動,能夠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髒六腑調和,實現改善體質的目的。因此應多選用一些通利氣血,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一般而言,年輕人運動量可相對大一些,如跑步、登山、遊泳、乒乓球等。女性可以嚐試學習瑜伽,可以消除骨盆內的瘀血,對改善月經不調和卵巢功能低下效果明顯。中老年人不宜做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以輕度的運動、微微出汗為宜,如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易筋經、保健功、導引、散步、健身操等。
此外,血瘀體質者居室應以坐北朝南者為最佳,要避免寒冷,保持溫暖舒適;不可在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和生活。生活中要動靜結合,看電視時間不要太久。陽光充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最好每隔半年做一次體檢,包括防癌刮片等,以便及早發現疾病,及時治療。
情誌養生
七情不調也是瘀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血瘀體質者也極易心情抑鬱煩躁。因此,心理調整對血瘀體質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遇事心平氣和
生活中遇事要心平氣和,增加耐性。克服情感上的衝動,做到“發乎情”、“止於理”,防止動怒,讓自己恬淡超然。
●寬以待人
寬容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安寧和平靜,還能贏得友誼,保持人際關係融洽。盡量不要讓壓力積壓在心裏,或與人傾訴,或自我排遣,來釋放不良情緒。
●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
要熱愛生活,知足常樂。過於精細、求全責備常常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壓力。對金錢、名譽、地位以及疾病等都要坦然處之。任何事情都要用積極的態度去思考。
●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
1.進行自我放鬆訓練:通過呼吸放鬆、意念放鬆、身體放鬆及氣功、太極拳等舒緩性活動增強抵抗力。
2.平時多聽一些曲調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來調節情緒,可以嚐試一些節奏較慢的舞蹈。喜歡的話,可以誦讀一些優美的散文與詩歌。
中藥調養
用於活血化瘀的中草藥多具有偏寒或偏熱的性質,在治療上應當注意選擇。
●常用中藥飲片
血瘀偏寒者適合用藥性偏熱的當歸、紅花、三七、赤芍、桃仁、川芎、山楂等。血瘀偏熱者適合用生地、茜草、丹參、益母草、玫瑰花等中藥。
瘀血較甚者可根據寒熱屬性的不同,加乳香、沒藥等。長期瘀血、正氣不足者可加黨參、黃芪。氣滯血瘀者可加理氣藥,如柴胡、枳殼等。婦女因血瘀而致月經不調者,多用丹參、桃仁、益母草、紅花、雞血藤等。
●常用中成藥
血瘀體質者的常用中成藥主要有桂枝茯苓丸、大黃蜇蟲丸、血府逐瘀膠囊等。
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消的功效,是女性尤其是痛經女性的必備良藥,對婦女月經不調、閉經、痛經、附件炎、子宮肌瘤等屬瘀血阻滯者有很好的療效。
血府逐瘀膠囊:具有行氣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適應用於瘀血內阻等症,如神經血管性頭痛、神經衰弱綜合征、心悸怔忡,腦血管病、腦動脈硬化,麻痹震顫等證。
大黃蜇蟲丸:具有養陰涼血的功效,適用於陰虛而津液不足,內有“幹血”者。大黃蜇蟲丸可以改善血液的理化性質,可以涼血止血,防止血栓形成。
中醫保健法
瘀血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氣機推動不力,選取以下穴位進行艾灸可以調暢氣機,保證氣可以推動血液在全身運行,調節血液的運行。血活起來了,能量充足了,凝集的瘀血就消散、溶化了。
灸膈俞穴
位置:膈俞穴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站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2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複或反複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鍾。
功效:行氣解鬱,散熱活血。
灸血海穴
位置: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膝蓋骨內側端上2寸(3橫指寬),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溫和灸的方法,取坐位,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穴位,距皮膚2厘米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養血潤燥。
灸合穀穴
位置:合穀穴位於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的凹陷處,左右手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采用溫和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2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通絡活血,調氣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