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長痘的濕熱體質,養生要祛濕清熱(3 / 3)

冬季天氣寒冷,又比較幹燥。人體陽氣潛藏,所以在冬季,濕熱體質者應該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但是,濕熱體質者冬季不宜過度進補,可適當吃些滋陰的食物,如鴨肉、紅小豆、白菜、薏米等,以健脾除濕。

生活調理細節

濕熱體質者在生活方麵一定要注意清熱祛濕,同時還要疏肝利膽。

起居養生

濕熱體質者對陰暗潮濕的環境難以適應,所以居住環境宜幹燥、通風。避免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長期工作,多在陽光充足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夏季不可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另外,必須力戒煙酒,因嗜煙好酒可以積熱生濕,是導致濕熱體質的重要成因。

●睡眠

濕熱體質者睡眠通常都不太好,一般有兩種傾向,濕邪偏重者嗜睡,熱邪偏重者因陽氣太足,濕熱擾神,讓人煩躁不安,往往影響睡眠。所以,睡眠時要注意:

1.睡眠時最好隨季節變換,選擇不同的臥向:按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來選擇臥位,即春夏頭朝東,秋冬頭朝西。

2.不要睡在風口上,如穿堂風的過道。不要讓電扇直吹,更不要露宿於外。

3.濕邪偏重的嗜睡者要保持情緒的平穩,保證睡眠質量,同時減少睡眠時間。

4.睡前半小時盡量情緒平穩,不宜思考問題,不要看過於緊張的電視或者晦澀難懂的圖書,避免服用濃茶、咖啡等興奮飲料,遠離煙酒。

●二便

濕熱體質者小便短赤,可吃些綠豆粥,或喝菊花茶、竹葉茶,不宜暴飲暴食。大便黏滯不爽者,可吃些薏米或泥鰍等以清熱除濕。濕熱體質者容易便秘,可多食菠菜、魔芋、豆腐等清腸除濕的食物,以利於排出毒素,保持大便通暢。

●穿著

濕熱體質者應該穿些棉、麻、絲等有利於透氣散濕的衣服,有助於肌膚散濕、散熱。款式應寬鬆,以利於氣血的運行。

運動養生

濕熱體質者可做一些強度稍大的運動,如中長跑、爬山、遊泳、各種球類、武術等,既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泄多餘的水分,又能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還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比較舒緩的運動來調理身體。

情誌養生

濕熱體質的人外向好動,性格比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過於激動者甚至會猝死。因此,濕熱體質者一定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善於製怒。盡量少生氣,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快樂與憂愁,順境和逆境,保持穩定的心態。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並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善於釋放不良情緒,能通過自我排遣來改變心境。多欣賞一些優美舒緩的音樂,或種花養草,也可通過誦讀優美的散文與詩歌來調整情緒。

中藥調養

●常用中藥飲片

濕熱體質可用的中藥很多,如澤瀉、茵陳、白鮮皮、車前子、黃芩、白扁豆、冬瓜皮、龍膽草等。

澤瀉:性甘寒、味微苦,具有利水除濕、泄熱清火的功效,適用於水濕內停之尿少水腫、瀉痢及濕熱淋濁等證的治療。

茵陳:性寒味辛。能清濕熱,退黃疸,常用於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

車前子:性味甘、寒,有利水除濕、清肝明目、祛風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濕熱下注、黃疸尿赤、小便不通、暑濕瀉痢、濕疹等證。但是,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腎虛精滑及內無濕熱者,要謹慎使用。

●常用中成藥

濕熱體質的人若平時無明顯症狀,可選用食療、茶療等,不必服藥。

症狀嚴重到需要調理時要注意,濕與熱雖然不是獨立存在,但也並非完全並重。如果是濕重,就要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或平胃散等;若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菌陳蒿湯或葛根芩連湯;若有濕疹或疔瘡,應加紫花地丁、苦參、野菊花、白鮮皮等;若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地榆、白頭翁、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加龍膽草、苦參等。

中醫保健法

所謂濕熱,其實是一個中醫術語。可以通過拔罐和按摩來調養。拔罐是通過吸拔的方式將體內的濕熱拔出來,具有逐寒祛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等功效。按摩的基本作用是“疏導”,通過對穴位的刺激,打通經絡髒腑,把淤積在體內的水濕和熱毒排出體外。

拔罐是戰痘的重要武器

在濕熱的季節裏,你是不是也覺得臉上的痘痘突然變多了呢?產生青春痘的原因包括遺傳、皮脂腺分泌過強、荷爾蒙失調、油炸食物吃太多、使用不良化妝品等。夏天氣溫升高,臉上油脂分泌旺盛,再加上濕氣中的細菌、真菌繁殖快,極易黏附在暴露部位,痘痘不纏你才怪。

當體內的濕熱之毒積聚過多時,通過大小便排不完,出汗也沒有用,濕毒熱毒就隻衝你的臉麵而來。所以要去除臉上的痘痘,就必須把體內多餘的毒和熱除祛。這時就可以選擇火罐法進行治療。

如果你是個忙碌的白領,沒有時間用拔罐的方法來調理自己的皮膚,那麼,你可以在舉手投足間進行調理。這個方法很簡單,在辦公室或者家裏都可以做。先把肘部彎曲,然後找到肘部最突出的那個骨頭,再找到彎曲合上的這個點,按壓它時會有一種酸痛感,這就是曲池穴,我們可以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來對它進行按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每日堅持按揉一兩次。這樣做也能夠達到逐漸祛除臉上痘痘的目的,更有助於改善濕熱體質。

輕鬆捏脊巧養生

脊柱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從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這是大腦的延伸,神經從脊髓分出來,散布到全身各處,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網絡指揮全身的活動。

從經絡方麵看,脊柱正中間是督脈,是總督全身陽氣的一條經脈。脊柱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陽氣最多,而且膀胱經跟腎經相表裏,腎主水,膀胱於是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可以說,脊柱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更重要的是,膀胱經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聯係其他的髒腑。肺俞、厥陰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經上,分布於督脈兩側。所謂“俞”,就是“輸”。比如,肺俞就是肺髒的轉輸、輸注之穴,對保養肺部和治療肺髒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髒的“俞”穴也是如此。

捏脊應當講究一定的方法,應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捏拿住腰椎正中的肌肉,食指和中指向前挪動,拇指不離皮膚向前推,動作應連貫,一氣嗬成。督脈按摩完畢後,可用相同的方法同時按摩兩側的膀胱經。按摩開始幾天會感到非常疼痛,但堅持數天後疼痛感就會消失。

捏脊可疏通全身氣血的大樞紐,同時把五髒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有濕熱壅滯或寒濕壅滯的人,可以通過捏脊,把這些瘀滯在體內的邪氣捏散。脊柱這個人體大樞紐的氣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身體上的毛病也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