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長痘的濕熱體質,養生要祛濕清熱(2 / 3)

腳臭——脾胃濕氣大造的“孽”

很多人認為,腳臭是因為人天生“汗腳”,不可能改變。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汗腳和臭腳多是因為脾濕造成,隻要將脾濕調養好,腳臭的問題自然會得到改善或者完全消失。

中醫認為,陽加於陰即為汗。人在運動時,運動生陽,陽氣蒸騰陰液,就形成了汗。適度出汗是正常現象,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出汗過多就屬於不健康現象了,“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就會損傷心陽,是許多疾病的前兆。

如果額頭出汗,且汗珠大如豆,形狀如同油滴,這是要暈倒或者虛脫的先兆,體質虛弱或者有低血糖病史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當心。

如果麵色蒼白、胸部大汗、氣短心慌,這是“亡心陽”的征兆,“亡心陽”就是西醫上說的水電解質紊亂症,以脫水為主。

如果偶爾手心腳心出汗,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場合,這多半由於精神緊張造成,調整心態就可以了;如果手心腳心常年多汗,是脾胃功能失調的征兆;如果腳氣味道特別臭,則說明體內濕氣很重。

由此可見,汗腳就屬於“濕”的範疇,腳特別臭是因為脾髒積濕、體內濕熱造成的。想告別汗臭腳,重點在於清熱祛濕,可吃一些祛濕清熱的藥,同時每晚堅持用熱水或者明礬水泡腳,明礬有收斂作用,可以燥濕止癢。也可以適當多吃些健脾祛濕的扁豆。

●食療妙方推薦

山藥茯苓粥

材料:山藥、茯苓各50克,粳米250克。

做法:先將粳米炒焦,與處理好的山藥、茯苓一同加水煮粥即可。

蓮子粥

材料:蓮子、白扁豆、薏仁米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蓮子去芯,與白扁豆、薏仁米、糯米一同洗淨,加水煮成粥即可。

膽囊炎——肝膽濕熱

近年來,膽囊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年齡的高峰為40~50歲,以濕熱體質者多見。膽囊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膽囊炎:常見症狀是上腹部劇痛,往往發生在飽餐或吃過量的油膩食物後。由於結石較小,常可來回移動而嵌頓於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引起劇烈的上腹部疼痛,伴有惡心、嘔吐等症狀。因為平臥後膽囊結石容易滑入膽囊管而造成梗阻,所以有很多病人常在夜間發作。如果經常發生結石嵌頓而引起膽囊管梗阻,膽囊可發生化膿、壞疽、甚至穿孔等嚴重並發症。

慢性膽囊炎:臨床症狀為上腹悶脹或隱痛,這大都與平時吃過多油膩食物有關,常伴有上腹部不適、噯氣等消化不良症。慢性膽囊炎的症狀往往和“胃病”相似,故不能僅憑症狀就自行進行診斷。

急、慢性膽囊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以服用利膽和胃、理氣祛濕藥為首選。消炎利膽片有不錯的效果,去氫膽酸片、膽酸鈉及鵝去氧膽酸片也有很好的作用。當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一定要禁食、抗炎、止痛,同時補充體液。當疼痛難忍,內科治療已經無效時,應積極爭取手術治療。

日常生活中,膽囊炎患者一定要注意飲食調節,少吃高膽固醇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A 的水果與蔬菜,如胡蘿卜、菠菜、蘋果等,可減少結石的形成,也有利於膽固醇代謝。要注意的是,在膽囊炎發作期間,要禁吃固體食物數天,多喝水、果汁或者流食,然後再開始吃固體食物,這樣會對患者的身體恢複有很大幫助。還要加強運動鍛煉,可增強膽囊的收縮功能。對膽道感染要及時治療,對預防膽結石有很大益處。肥胖與高脂血症病人,適當應用一些降血脂藥,也可以預防膽結石症。

●食療妙方推薦

玉米須茵蒲湯

材料:玉米須、茵陳蒿、蒲公英各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前3味藥洗淨,加水煎熬2次,混合2次藥液,調入白糖即可。分2~3次溫服。一個月為一療程。

珍珠草豬肝湯

材料:鮮珍珠草60克(幹品30克),豬肝100克,生薑、精鹽、麻油各適量。

做法:將珍珠草洗淨,加水煎2次,去渣留汁,置鍋內燒開;再將豬肝洗淨,切薄片,同薑、鹽一同放入鍋內煮至熟透,淋上麻油即可。趁熱吃豬肝喝湯,分1~2次食完。

三金燉肉

材料:金錢草30克,金銀花30克,鬱金10克,瘦豬肉250克,蔥、薑、黃酒、鹽各適量。

做法:將金錢草、金銀花、鬱金洗淨,紗布包好放入鍋中,豬肉洗淨放入鍋內,加水及蔥、薑、黃酒,用小火燉至肉爛,再放入鹽調味食用。

飲食調養細節

濕熱體質的飲食調養一定要把握相關的原則,再輔以正確的順時食養原則,才會取得較好的養生效果。

濕熱體質飲食宜忌

●適宜食物

濕熱體質的人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宜食能祛濕清火的甘寒、甘平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紅小豆、薏米、西瓜、鴨肉、鯽魚、泥鰍等。另外,還可以喝些金銀花茶、菊花茶、烏梅湯、綠茶,也可以吃些龜苓膏等。

●忌食食物

濕熱體質的人要少食性熱、生濕、肥甘厚膩的食物,如辣椒、菠蘿、橘子、石榴、豬肉、羊肉、狗肉、鵝肉、牛肉、韭菜、生薑、蜂蜜、大蔥、大蒜、榴、番石榴、桃子、椰子、核桃仁等,以及各種烹炸、火鍋、燒烤類食物。另外,不可暴飲暴食,尤其不可多飲高糖飲料,戒煙戒酒。

飲食養生需順時

●春季養生

濕熱體質者春季應適當吃些空心菜、薺菜、白蘿卜、百合、梨;不宜進食生冷黏膩等阻礙陽氣生發,並助濕生痰的食物,以及動物脂肪、糯米甜點心、水分多性寒涼的水果蔬菜等。多聽一些輕快舒緩的音樂,常外出活動以調整心情。

●夏季養生

盛夏暑濕較重,但也是濕熱體質者保養的重要季節。應該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注意養脾除濕,疏肝利膽;盡量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多吃些綠豆、芹菜、黃瓜、藕等清熱利濕的食物;遠離太過寒涼的食物,如冰鎮啤酒、冰鎮飲料等。受到寒邪之氣時,可喝些薑茶,既能除濕,又能滋養脾胃。

●秋季養生

秋高氣爽的時節,濕熱體質者最適合進行運動養生。飲食上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但就濕熱體質者的身體內部環境而言,陰虛生內熱是產生濕熱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清熱除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健脾滋陰,使體內濕熱能夠運化出去,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可以多吃一些生津潤燥的蔬菜和水果,如梨、菠菜、荸薺、柑橘等。少吃或者不吃寒涼如瓜果之類。實際上立秋後之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氣溫會比較高,空氣濕度也大,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濕熱體質者的飲食調理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和肝,多吃茯苓餅、山藥、小米粥、冬瓜湯等以通便潤腸,使體內的濕熱隨大小便排出,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複。

●冬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