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長痘的濕熱體質,養生要祛濕清熱(1 / 3)

走進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征,表現為臉色發黃、發黯且油膩;皮膚容易生瘡,口幹口臭且體味較大;大便稀、黏,排便費力等症狀。濕熱體質的人容易煩躁,經常會有緊張、壓抑、焦慮等情緒。你如果有上述這些情況,可能就是受濕熱侵襲了。

濕熱天氣,致“濕熱病”來襲

在濕熱季節裏,雨水連綿,空氣潮濕,悶熱的感覺揮之不去。受這種濕熱天氣的影響,一些疾病也格外高發。

●氣壓低引發心腦血管病

據調查顯示,一到多雨潮濕的季節,因心髒不適到醫院就診的病人明顯增多,其中不少都是舊病又犯、病情加重。醫生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會因氣壓低而感到不適。特別是在梅雨季節裏,人體會感到很不舒適。建議濕熱體質者可從飲食、睡眠等各方麵加以調節。在飲食上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味厚辛辣刺激的食物,保證充足睡眠、午間休息和飲食衛生等。

●蟎蟲滋生導致過敏

在濕熱季節裏,雨後天氣悶熱潮濕,空調一開,人們就開始噴嚏不斷。這是因為潮濕、悶熱的天氣最容易滋生蟎蟲,進而引起過敏。蟎蟲滋生是引起過敏性哮喘、過敏性濕疹等多種疾病的罪魁禍首。蟎蟲通常喜濕熱、怕光。在濕熱季節裏,過敏性哮喘病人要注意保持房間清潔無塵、經常通風換氣,沙發、地毯等居家用品要經常除塵,被褥要勤洗、勤曬,不要喂養寵物。

●“暑濕型感冒”致腸胃不適

在濕熱季節裏,濕度過盛,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裏,或者風扇吹得太久,晚上受涼,就會引發濕熱型感冒,出現食欲下降、腹脹以及急性胃腸炎等症狀。

對這種食欲下降、腹脹、腹飽的患者,一方麵要避免受涼,另一方麵則要避暑。需要提醒濕熱體質者,要注意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盡量少吃隔夜餐,就算吃也必須回鍋加熱;冰箱裏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天氣濕熱引發婦科病

每到濕熱季節,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原因就是濕熱季節環境濕熱,真菌會趁機入侵,大量繁衍。對於女性來說,內衣一定要潔淨幹爽,當遇到潮濕悶熱的雨季時節,要勤換內衣褲,洗內衣褲時應單獨清洗。最重要的是,不要將內衣褲和襪子、外衣混在一起洗。內衣褲洗淨後可放在煮沸的開水裏燙10分鍾。

避免“濕邪”的侵擾

濕熱體質者,一年四季養生都要注意避免受到濕邪、熱邪的侵擾。具體怎麼做呢?隻要順應四季養生的總則,好好安排好自己的飲食、作息就行。但是濕熱體質者要注重夏季或是雨季的養生工作,避免“濕邪”侵擾。

濕熱體質者夏季(或雨季)養生,飲食方麵,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扁豆、薏米、冬瓜等,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助濕傷脾。必要時可服用健脾化濕藥物,如藿香正氣水。

此外,要盡量避免外濕傷身,少在潮濕的地方工作。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濕機或在牆角放置幹燥劑,保持室內濕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後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濕氣;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另外,注意勞逸結合,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濕邪乘虛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

認清濕熱體質,辨證調養

濕熱分為內濕和外濕。內濕是因為脾髒功能失調,不能正常運化身體內的津液,從而導致“水濕內停”。外濕則是由外部環境造成的,如人長期生活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或者淋雨涉水使身體遭受濕邪侵襲。這兩者之間並非完全獨立,有內濕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容易受到環境中外濕的侵襲。

一般來講,濕、熱不分家。有熱就有濕,有濕就有熱。夏季、初秋時是一年中最容易產生濕熱的季節,如果體質較弱,濕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造成運化失調,濕濁之氣蓄積於體內。身體裏的熱就會不斷炙烤這些濕濁之氣,就像一件東西在大熱天被被子捂著一樣。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定的熱度,即中醫所說的“化熱”,從而形成濕熱體質。除此之外,陰虛也會生內熱,這種內熱和濕邪之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濕熱。濕與熱糾結在體內,就會表現出一係列反反複複的症狀:因為熱,皮膚容易長痘;因為濕,痘痘反反複複,不容易好。濕熱體質者如果不能及時調理體質,就不單單是生瘡長痘的問題,身體會向病理轉化,易患上皮膚、泌尿生殖、肝膽係統一類的疾病。通常來說,皮肉關節、五髒六腑是濕熱最容易侵擾蓄積的地方。

對於濕熱體質者來說,除了通過飲食調理外,還要遠離肥膩食品和甜味品,不宜暴飲暴食、酗酒,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不可過度飲水,避免濕從外入。生活習慣上應該早睡早起,室內要經常通風換氣,養成按時大小便的習慣。活動時應以出汗為宜,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內濕熱,如果隻是輕微的症狀,通過以上簡單的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症狀嚴重,最好去正規醫院通過辨證施治後再調理。

易感疾病調養

濕熱體質者容易罹患脂溢性皮炎、痤瘡、體癬等皮膚疾病,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宮頸炎、陰道炎等泌尿係疾病,急性黃疸型肝炎、膽石症等肝膽疾病。

濕疹——體內水濕過多

濕疹是濕熱體質最常見的皮膚疾病。其原因很複雜,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生。除了極度瘙癢及產生皮疹外,還常伴有脾胃症狀,如腹脹、水腫、大便稀軟、四肢沉重等。濕疹的發生發展與患者自身的機體反應有密切關係。

●常見症狀

急性期濕疹:表現為皮膚有紅斑、水泡、糜爛、丘疹、滲出和結痂,呈對稱分布,病程較短。

亞急性期濕疹:主要表現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偶有丘皰疹、小水皰。

慢性濕疹:表現為皮膚幹燥、鱗屑、肥厚、皸裂、苔蘚樣變等,多因急性濕疹反複發作所致。

●食療妙方推薦

預防濕疹,重在飲食調理,並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適宜的食物,要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遠離冷凍、刺激類食物,及一些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如芒果、香菇、鴨肉、竹筍等。

另外,一些大補的藥物也不適用,如黃芪、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

柚汁排骨

材料:小排骨600克,紅肉葡萄柚1個,鹽1/2小匙,生粉5大匙,糖l 大匙,醋l 大匙。

做法:排骨洗淨切塊,加鹽略醃;葡萄柚對切,一半用來榨汁,另一半去皮、子,果肉切丁。炒鍋放油燒熱,將排骨塊裹上生粉,入油鍋以大火炸至金黃色,撈出。將葡萄柚汁和果肉丁入鍋,加糖、醋以小火燒滾,再以生粉水勾芡,拌入炸好的排骨塊中即可。

紅薯煮水果

材料:紅薯100克,蘋果、橘子各60克,葡萄幹6克,檸檬汁少許,砂糖1大匙。

做法:紅薯削皮切成l 厘米厚的扇形;蘋果去皮去芯,切成1厘米厚;橘子去薄皮備用。鍋中放入作料和葡萄幹、檸檬汁、砂糖、水2杯,煮到紅薯變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