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怕冷的陽虛體質,養生要陽氣長旺(3 / 3)

運動養生

“動能生陽”,所以陽虛患者很適合進行體育鍛煉。對於什麼運動適合陽虛體質者,以感興趣又力所能及為原則。否則,再好的運動,不能堅持也沒有什麼意義。

陽虛體質者可選用一些傳統的健身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等。

●提肛運動

中醫認為,調理陽虛以溫陽為主。陽氣上去了,脂肪慢慢也會消耗掉,人就瘦下來了。下麵給大家提出一個助陽減肥的方法——提肛運動。

運動要領:動作與呼吸配合,姿勢隨意,全身放鬆,集中精力。

具體做法:收縮會陰肛門、腹部、臀部、盆腔底部肌肉,邊收縮邊呼吸,吸氣收,呼氣放,反複做即可。這個動作可使全身氣血通暢,調理五髒之陽氣。此外,做提肛運動對治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等,以及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尿失禁、小便不暢、遺精等也很有幫助。

●太極拳

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拳種。在每天清晨,用一定的時間集中精力練好每一個動作,這樣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利。

●養生操

1.屈肘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複原,可連做10次。

2.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腿上,左手做拋物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天5遍。

3.蕩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10餘次。

情誌養生

情緒好壞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所以陽虛體質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情緒過於激動,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和心情的愉悅。

●調節情緒

陽虛體質者因陽氣不足,常會心情不佳,因此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陽虛體質者性格較為沉靜,容易消沉悲觀,不喜運動。所以,陽虛體質者的養生必須加強精神調養,努力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陶冶情操

陽虛體質的人適宜聞玫瑰花、茉莉花、薄荷、三角紅、鼠尾草等芳香氣味,多栽培上述花卉有益於培補陽氣。

多聽一些輕鬆舒緩的音樂,如《藍色多瑙河》《春之歌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樂曲,以振奮陽氣。

中藥調養

中醫上認為陰陽是構成人類生命的兩個基本要素,尤其是陽,它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元素,好比自然界中的太陽。陽虛體質,就是體內缺少陽氣,用現代醫學的話來解釋,就是身體能量不足,機能減退和對刺激應答能力降低。陽虛體質的人大多缺鐵、低血壓,所以補陽是上策。

●常用中藥飲片

陽氣虛的症狀比較明顯,但臨床上沒有達到疾病診斷標準,這種亞健康狀態可以吃一些比較安全的中藥,如益智仁、桑寄生、鹿茸、韭菜子、人參、黃芪、補骨脂、肉桂、熟地、仙茅、巴戟天、杜仲、核桃仁等。

●常用中成藥

常用的中成藥有參茸丸、金匱腎氣丸、龜鹿二仙膏等。

金匱腎氣丸:又名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此方來源於醫聖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是治療陽虛體質的要藥,有抗衰老、增強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謝等作用。

龜鹿二仙膏:方中龜甲通任脈而滋陰潛陽,益腎生津;鹿角可以通督脈而壯陽補腎,強筋健骨;“二仙”乃“血肉有情之品”,合用則溝通任督,峻補陰陽。此藥具有補血、補腎、壯陽、抗輻射、抗衰老作用,並能提高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適宜陽虛體質的人服用。本品宜飯前或進食時同時服用,口服本藥時忌食辛辣食物,服藥期間如出現胃脘不適、食欲不振、便溏、頭痛症狀時,應暫停服藥。

中醫保健法

陽虛體質的人應當以溫陽祛寒為主。艾灸可以推動陽氣在體內生長、交通,使氣血周流順暢。

灸命門穴

位置:命門穴位於腰部,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施灸方法:此穴施灸時需兩人配合,宜采用溫和灸。被施灸者俯臥,施灸者取坐或站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此穴位,在距皮膚1.5~3厘米處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滋陰降火,接續督脈氣血。

灸關元穴

位置:關元穴位於肚臍正下方3寸(4橫指寬)處。

施灸方法:此穴需兩人配合施灸,宜采用回旋灸的方法。施灸時,被施灸者仰臥,施灸者站或坐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處施灸,左右方向平行往複或反複旋轉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培元固本。

灸中脘穴

位置:位於上腹部,肚臍正上方4寸(6橫指寬)處。

施灸方法:宜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仰臥,施灸者站於一旁,手執點燃的艾條,距離皮膚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複或反複旋轉施灸。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鍾。

功效:健脾和胃。

灸神闕穴

位置:神闕穴位於肚臍的正中。

施灸方法:溫和灸。被施灸者仰臥,施灸者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

施灸時間: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鍾。

功效:溫經祛寒,平和陰陽,調理氣血。

灸足三裏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左右腿各一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施灸時,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距皮膚1.5~3厘米,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鍾。

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氣,調理脾胃。

灸陰陵泉位置: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中,左右腿各一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施灸,以施灸處感到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0分鍾。

功效: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灸湧泉穴

位置:足底前部凹陷處,左右足底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施灸,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鍾。

功效:引火歸原,強筋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