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怕冷的陽虛體質,養生要陽氣長旺(1 / 3)

走進陽虛體質

陽虛是指陽氣虛衰的病理現象。陽氣有溫暖肢體和五髒六腑的作用,如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虛寒的征象。所以,陽虛體質即陽氣不足,有寒象。常見表現有四肢冰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特別怕冷、唇色蒼白、少氣懶言、易腹瀉、性欲衰退、睡眠偏多等。

借天之陽氣,長自身陽氣

陽氣的盛衰直接決定著生命的強弱。雖然生老病死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在生命的各個階段積極補陽、護陽,提高生命質量,延長壽命。人的正常身體運轉、工作、運動、情緒變化等各項活動都是需要消耗陽氣的,如果隻出不進,身體終究會有一天垮掉。想要借助天之陽氣,保持充足陽氣,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曬太陽。

1.日出時。我們先麵向東方,伸長雙臂做深呼吸,讓陽氣通過口鼻和皮膚進入體內。然後把兩個手的勞宮穴(大概位置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即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麵向太陽。這樣做可以保養心和肺。

2.正午。太陽當頂時陽氣最濃。這時站在戶外,深呼吸,陽氣就會從頭頂的百會穴(大概位置在頭頂正中心)進入身體,然後低頭,讓陽氣通過風池穴(項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進入身體。

3.傍晚。用手按揉命門穴(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我們先天的陽氣就藏在命門穴中,傍晚按揉命門穴能將太陽的最後一點陽氣吸收進體內。

避免陽虛,從“好孕”開始

陽虛體質的人通常萎靡不振,陽氣不足。導致這種體質的最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當胎兒在母體內的時候,母親的狀態會直接決定胎兒的身體素質。所以,為了避免生出一個陽虛的寶寶,夫妻雙方要認真做好孕前保健和產前、產期保健。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在懷孕前後,夫妻雙方盡量不要濫用藥物,尤其是一些傷腎陽的藥物更應避免。尤其是懷孕後,用藥更需謹慎,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

在整個孕期,準媽媽的飲食要科學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更為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不可情緒激烈。另外,還要注意減少房事。因為孕期有房事,會損耗孕婦的腎精,直接影響胎兒先天的元氣。在孕前3個月和孕後期最好不要同房,以避免發生意外,導致流產或早產事件。

寶寶生下來後,要注意讓孩子有良好的睡眠。小兒是純陽之體,睡覺能最大限度地嗬護孩子的陽氣。隻要孩子的陽氣充足,自然能夠茁壯成長。

不可輕易“清涼敗火”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內有“少火”,還有“壯火”。所謂“少火”指的是人體的熱能或者熱量,這種“火”是人體的生命活力不能缺少的,是用來促進人身之氣的。所謂“氣”指的是用來支撐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動力。中醫將這種“氣”稱為陽氣,認為“氣有餘便是火”,人體陽氣過盛,火力過壯,就成了“火”,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壯火”,這種火對人體是有害的。

“火”跟陽氣有密切的聯係。上火自然要降火,但是要有一個度,降“火”隻要去掉那點多餘的“壯火”即可,不能無限地“降火”。祛得多了,就會傷害陽氣,對人體有害,尤其是對陽虛體質者,更不可降火過度。

此外,中醫中還有“實火”、“虛火”之分。虛火的主要表現有口幹、口渴、心煩、盜汗、睡眠不安等;實火旺則表現為口幹、目赤、尿黃、口腔潰瘍、心煩易怒等,實火一般為壯火。

對壯火或者實火可以用清熱瀉火的方法,黃柏、山梔子、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等清熱敗火的中藥就有不錯療效;另外,常食用如綠豆、紅小豆、蓮心、綠茶等食物,也會有很好的清涼敗火作用。

至於虛火,則不能簡單地清涼敗火了,在清火的同時,還要滋陰。常用生地、天冬、麥冬、玄參等中藥來滋陰降火。

對“上火”現象,一定要辨證施治,最好還是去正規醫院找大夫診治,以免濫用敗火藥,對身體造成傷害。

易感疾病調養

陽氣虛了,風寒濕等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容易罹患痹症,如我們常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關節退行性改變等病。

風濕性關節炎——補充陽氣

很多人會把“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實際上,前者是病毒感染,多見於青少年,後者是免疫係統疾病,多見於成年人。風濕性關節炎大多是由於風、濕、熱導致,因長期受冷風或潮濕空氣侵襲,導致關節發炎。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具有對稱性、遊走性和多發性等特性,發炎的關節表麵發紅、腫脹,疼痛顯著,嚴重者甚至不能活動,以肩、肘、膝等大關節為主,並且容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高發人群

研究表明,感冒治療不徹底,產後不注意避風保暖,常接觸冷水的家庭主婦,貪涼愛美的短裙女士,往往是風濕性關節炎的高危人群。

易患感冒者:很多人對感冒總是掉以輕心,認為是小病,吃點藥就好。尤其當症狀稍有緩解,便會停藥。其實,當感冒沒有徹底治愈時,尤其是一些體質虛弱的人,一旦再遇風寒侵襲,體內的病菌就會侵犯關節,輕則引起風濕性關節炎,重則引起風濕性心肌炎。這些容易感冒的人一定要注意避風寒,一旦患了感冒,不可大意,一定要把感冒徹底治愈。

不注意避風保暖的產婦:現在有很多孕婦接受西方的一些孕產觀念,對產後的避風和保暖不夠重視,生完孩子就出現腰痛、腿痛的毛病,這就是產後風濕病。中國人與西方人在體質上有明顯的差異,身體在抵禦風寒方麵也比西方人稍差一些,所以不可照搬他們的經驗和理論。

常接觸冷水的家庭主婦:有很多主婦到了中年,常會出現手指僵硬的現象,這是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信號。她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水,導致寒氣和濕氣侵犯手指關節,出現僵直和腫脹等現象。所以,主婦們應該在做家務時盡量戴上手套,或者使用溫水,事後最好用毛巾熱敷手指。

貪涼愛美的短裙一族: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女孩不管天冷天熱,都會穿上各式各樣的短裙。這正是風濕侵襲膝關節的最佳時機。尤其是一些白領女性,經常在辦公室穿著短裙吹空調,這都容易導致風濕關節炎的發生。這種情況下,最好在膝蓋上蓋一條輕薄的毛毯,以免受涼。

●日常調理

預防風濕性關節炎,要遠離潮濕、寒冷的環境,避免勞累過度。當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迅速緩解其疼痛的關鍵在於祛寒、祛濕、放鬆關節。可試試以下方法:

熱水泡澡或泡腳:可在40℃左右的熱水中泡澡,會讓身體完全放鬆,對關節的壓迫也會減輕,疼痛會獲得緩解。也可以在晚上用熱水泡腳,水溫同樣在40℃左右即可,但熱水應浸至踝關節以上,時間最少15分鍾左右,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藥酒浴:辣椒泡酒,用清潔棉球蘸酒擦病者關節處,至發紅、發熱為止,每日2次。

關節保健操:放鬆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向兩側屈,耳朵要盡量貼向肩部。肩關節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一次,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向後拉。手腕上下、左右活動。雙腿自然站立,分別向前、後、左、右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趾關節。